《茶经》中最后一个上场的叫徐勣(jì),是唯一一位和陆羽一样同为唐朝时期的人物。他所以能够入选《茶经》是因为曾经组织编写了一部叫《本草》的科技著作。《茶经》引述了以下两段:
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本草·木部》
苦荼,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茶。——《本草·菜部》
身为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徐勣以善于领军打仗而闻名,他南征北战,军务繁忙,却能在闲暇时间搞起科研工作,并编辑出版了《本草》一书,因此在《茶经》上留名,虽说不是独一无二(西晋灭吴大将杜预在治军之暇就曾完成了给《左传》作注的创举),却也难能可贵。徐勣17岁就跑出家门,投身瓦岗寨,跟随翟让“闹革命”,戎马一生,是个打仗的好手,而肚子里的文化却没有多少。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有文化不见得就受到重视,但是没有文化就一定会受到歧视,所以,位高了权重了以后,也就不能再大老粗了,必须变得有文化起来。怎么才能有文化呢?跟现在的有钱人和明星们热衷于出书一样,徐勣从唐高宗那里领了一份修订《本草》的活,终于有机会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成为了文化人。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总是要死的,要让短暂的生命变得长久一些,留名后世是最简捷的方式,桓温所谓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正是对留名的极大渴求。孟子说,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比较次一点的方法是著书立说,更好的方法是要养一股浩然之气。次一点的方法,徐勣用了,《茶经》上至今仍黑纸白字印着他的名字就是不辩的效果;更好的方法他也用了,效果确实也要远大于《茶经》上的点到为止。
武德二年,瓦岗寨首领李密(跟西晋写《陈情表》的李密同名同姓)所率军队被隋将王世充所破,迫于无奈,归顺唐军,当时,他所割据的土地东至大海,南至长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悉数归徐勣所有。徐勣若是割据一方的话,至少也可以称霸一时,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定随李密之后也向唐高祖投降。既然是投降,就要将土地和人口的表册呈给受降的唐高祖,他却也没有这样做。这让唐高祖大为光火,但得知他已将表册呈送给了李密,让李密自己去献给唐高祖后,又对他大加赞赏,称他为“纯臣”,并封为莱国公,赐姓李。
后来,李密反唐,被李渊诛杀,作为李密的老部下,李勣(此时已改姓了)提出收葬李密的申请,并得到应允。而当初李密在铲除翟让的时候,他的手下还曾经“误伤”过李勣。李勣能有如此气度,更让李渊和李世民倍加欣赏。
在随李世民平定洛阳后,抓住了曾经险些要了李世民命的单雄信,这个人恰恰又是李勣的挚友,俩人曾经誓同生死。于是,李勣向李世民上表称赞单雄信的武功才智,请求:“若不杀单雄信,他必定会竭力报答主上恩德,而且我李勣也愿意用自己的官爵去换单雄信的一条命。”但是,李世民却不肯,李勣无奈之下放声痛哭,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喂给单雄信吃,说:“我们即将生死永诀,就让这块肉与你同归于土吧!”单雄信死后,李勣收养了他的妻儿子女,并以至亲相待。
李勣一生战功卓越,曾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贞观年间又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镇守并州达16年,后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治时期,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并将高丽灭亡。李勣一生充满豪气却又极其和气,恰如孟子所说的有一股“浩然之气”。他每次战胜,必将功劳推于属下;得到赏赐,也全部散发给士卒,毫无私贮。虽善待属下,却能守持法度,严格执行。当闻知李勣的死讯,旗下将士无不为之流涕。
而真正令人钦佩的还不是李勣,历史上像他这样的大将并不在少数,但是却没有遇到唐太宗一般的圣明之主,留给后人无限感叹。对待功臣和能臣,历史上的多数君主是防范甚于信任,这些大臣的命运多半都是“狡兔死,走狗烹”,好一点的也不过碰到了宋太祖这样的,能在“杯酒释兵权”后,保全身家性命,获得荣华富贵。但是,李世民却能以开阔的胸襟去信任和重用能臣。他在赞扬李勣治理并州的政绩时说:“隋炀帝不择人守边,而劳民伤财修筑长城以备虏寇。如今,我用李勣驻守并州,突厥不敢南望,这不远远胜过修筑长城吗?”
对待李勣这样的贤臣,李世民在授以重任的同时,也是以情动之。有一次,李勣暴病,医生开出的处方说:“要烧取胡须灰烬为药引,方可治疗。”于是,李世民断然剪下自己的胡须给李勣做药。这样的待遇,有几个人能得到?李勣磕破了头感谢皇帝的恩德,李世民扶起他说:“我是为了国家社稷,你不需要谢我!”李世民留下李勣吃饭,对他说:“我想托付幼孤,考察了一下,没有人比你更好的了。你以前能够不负李密,现在又怎会辜负我呢?”李勣听后又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不经意间喝醉了卧席而睡,李世民就解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盖上!
因此,李勣虽有浩然之气,倒不如李世民之气更加浩然。也正因为此,君臣两位才能创下封建时代无以逾越的高度。茶人们若能培养这种孕育浩然之气的土壤,无疑将会推动茶文化走向历史的新高度。
后记
“品读《茶经》”自去年11月开栏以来,得到了众多热心读者的关心和支持,笔者深受鼓励,感激不尽。
通过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已经在一起品读完了《茶经·七之事》中的所有人物。由于受到自身知识和条件的限制,笔者不敢贸然去写《茶经》剩余部分,所以,“品读《茶经》”将暂时与读者告别一段时间。期待着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能够继续一起去品《茶经》和其他茶叶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