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怀念中国合作社事业的“白求恩”

本报记者 吴震

  9月7日下午,北京,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礼堂。

  来自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部、社科院等中国合作社事业有关方面的代表济济一堂,共同怀念被称为中国合作社事业的“白求恩”、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路易·艾黎。新西兰驻华使馆官员和路易·艾黎的亲属应邀出席。

  这次名为“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10周年暨庆祝工合国际委员会恢复活动20周年”的活动,由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办。

  在会场的入口处,六大块图板,图文并茂,以高度浓缩的大信息量介绍了路易·艾黎这位中国合作社事业的“白求恩”、“工合之父”的光辉一生——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1927年4月21日来到中国,此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

  上世纪20世纪30年代,路易·艾黎积极参加了在上海的国际性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并向国外撰写了大量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文章。

  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并发起组织了工业合作社运动,成为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而兴起的一支独特的经济力量。它为供应战时军需民用、特别是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游击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40年代,他在甘肃省山丹县创办了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为办学宗旨的培黎工艺学校,吸收劳动人民子弟入学,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讲实干的技术人才。他同当地人民一起生活了9年。成为实践合作社“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的先行者。

  1953年定居北京。此后,艾黎关注国际合作社事业,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事业。1983年任重新恢复活动的中国工合国际名誉顾问。曾受到我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宋庆龄、邓颖超等的亲切会见。

  路易·艾黎堪称合作社的品德高尚领导人的典范。他一生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他终身没有结婚,一生却收养了很多孤儿。1987年他病逝前,特别吩咐丧事从简,“这不过是又一名战士在前进中过去了”,不要浪费人民的钱,骨灰“待有人或朋友去山丹时顺便带去,撒在四坝滩的原野上。”根据他的遗嘱,他生前收藏的4000多件文物捐赠给了山丹县——他的第二故乡,仅有的4000元存款,用作运送他骨灰的费用。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毛泽东语)”,白求恩是如此,艾黎也是如此。当年,宋庆龄称赞艾黎“如白求恩大夫一样,是国际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的信徒。”邓小平也称他是“我们的老战友、老朋友、老同志。”

  斯人虽去,风范长存。工合国际顾问伊莎白在发言中说:“对于我来讲,今天是认识路易·艾黎67周年纪念日”,“令我感到激动的是路易为了帮助劳动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下去所走过的漫长征程。”工合国际顾问吕宛如说:“在今天,有人会把艾黎看作他那个时代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实,艾黎是最讲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当年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王翠玉院长说: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劳动者,唯有组织起来,走路易·艾黎倡导的“努力干,一起干,”团结合作,共同富裕的合作经济道路,才能获得“人人是主人,个个是老板”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抵御一切风险,主宰自己的命运。

  四川仁寿县清见果业合作社社长徐文科说:“有这么多专家的关心,虽说我们的合作社才起步,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的合作社将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起来。在此,再次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合作社发展的各位专家和老师。”

  柯马凯、苑鹏两位副主席代表工合国际委员会一致表示:纪念路易·艾黎,既要继承他的遗志,致力于扶持和支持合作社的建立和成长,又要关注合作社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给工合国际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努力开创振兴合作社事业的新局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