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棉价波动幅度较大,这和新棉即将大量上市有很大关系。笔者日前对河南、河北、山东等棉区进行了考察。从考察结果来看,在目前籽棉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决定权向下游的纺织企业倾斜。
新棉生产情况——
整体来看,河北、山东、河南东部一带棉花生产情况存在差异。其中,今年河北棉花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国家对棉农进行良种补贴令棉花品质有所提升,当地棉花衣分估计提高1%—2%,产量预计比去年稍高;山东西部、河南东部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传统棉区被玉米、辣椒等作物所取代,两地棉花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由于阴雨天气较多,两地棉花平均亩产估计与去年持平。
棉农心态——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棉农一个较为普遍的反映是种植成本增加,主要表现为化肥和农药成本的增加,农药成本增加主要是虫害较去年严重,农药使用量增加。而成本减少的两个方面:一是灌溉;二是棉种。主要原因一是今年雨水充足,浇水的成本减少;二是推行良种补贴的地区,种子成本也有所减少。两相抵消,种植成本仍有50元/亩左右的增幅。另外,土地租金也有所增长,各地区甚至各租户的租金水平也都不一致,大致是河北北部稍高,约为500元/亩,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基本在280—320元/亩。
由于前段时间皮棉现货的收购价较高,棉农对新棉上市的预期价格也较去年高,普遍在3元/斤以上。另外,当前棉农售棉方式仍为棉贩到户收购为主,估计售棉时间延续较长,将从采摘开始延续到春节前。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棉农普遍具有惜售情绪,但这对棉价的影响估计不大,作为一个极为分散的群体,棉农心理如何不能左右棉价涨跌。
棉花加工企业心态——
棉花加工企业对新棉收购价的预期在今年出现了与棉农预期较为相符的现象,但这并不是出于对植棉成本增加的认同,而是出于对加工成本的认同。笔者注意到,当前的棉籽价格已从去年的0.7元/斤上升到今年的1.0—1.1元/斤,这一增幅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籽棉收购价提高对加工成本的影响。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今年的籽棉质量大部分可以达到3级,加工成本估计在13000—13500元/吨。由于当前3级棉的销售价格保持在13800—14000元/吨,棉花加工企业的利润水平是较为可观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新棉收购价影响最大的是皮棉加工成本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关系,而非棉农心态。
对今年棉花加工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一是棉籽价格,二是籽棉品质。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棉籽价格快速回落的概率不大,但继续上涨的空间也较小,后期可能维持在0.9—1元/斤。籽棉品质主要受后期天气影响,如无连续5日以上的阴雨天气,今年籽棉的品质整体是较好的。
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棉花加工能力在河北、山东、河南均严重过剩。以山东聊城为例,加工能力是当地籽棉产量的8倍,部分轧花厂已经连续3年没有开工。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行业洗牌已经开始,二是如果利润不是特别大,今年籽棉收购市场不会出现竞价抢购。
棉纺织厂心态——
考察中所接触到的两个纺织厂均是由当地领头的棉花加工厂延伸产业链而收购的,这两个纺织厂的共同点一是有当地政府和农发行贷款的支持,二是有棉花加工厂作为后盾,三是均在扩建中,四是以销定产。
从这些特点我们推测,纺织厂能够继续扩建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资金充足和利润可观。对于利润,两个纺织厂均表示当前纺织行业的利润非常薄,特别是低支纱。目前,两个纺织厂的原料库存均较大,原料库存可以维持2—3月的生产需要。对于新棉收购价格,两个纺织厂均认为新棉集中上市时,价格会回落一些,不过也认为今年新棉总体运行区间将会比去年高一些,并估计3级棉售价在14000元/吨左右较为合理。
棉价的确定——
在考察中笔者有两个较为明显的感觉,一是棉花市场仍然是买方主导的市场,二是棉价的决定权仍在下游。在棉农和棉企的博弈中,由于棉农相对分散,棉贩和棉企可能更有主动权。在棉企和纺企的博弈中,由于纺企当前库存充足,且配额也较充足,可选择空间大,而棉企的资金压力相对要大一些,这可能会使纺企更具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