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本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年内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幅度达3.5%。
与此前金融调控,央行都会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开一面”不同,今年以来的七次上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无一幸免”,均在调控范围之内。农村信用社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殊待遇”已经悄然消失,对农村金融按照城市商业金融的标准进行调控已经成为常态。
央行成农村资金“抽水机”?
近年来,农信社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使我国农信社整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资产质量也明显提高。随着农信社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在支农领域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来自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4360 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 年末的40%提高到47%;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 年末的81%提高到93%。农户贷款余额11840 亿元,农户贷款户数超过8064 万户,占全国农户数的34%,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数的75%。
农信社的支农成绩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农信社自身通过改革实力不断增强外,来自监管部门政策的扶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前,为了保证农信社改革顺利推进,央行在对金融机构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都会给予农信社“特殊待遇”。在2006年以前,央行曾从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农信社都因“特殊政策”而维持了原来的标准,这为积蓄资金谋求改革的农信社,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也为农信社的信贷支农提供了丰富的可用资金。
但今年以来,随着农信社资产状况的好转,央行货币政策方面的“特殊待遇”被逐渐取消。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仅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项,就从农信社抽走不少资金,很多资金不是很充裕的农信社都感受到了资金压力。一位县级联社的负责人坦言:“资金一共就那么多,以存款准备金的形式上缴了,可以用于发放支农的资金就会减少。”
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究竟对农信社的资金有多大影响,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七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达3.5%。二季度央行货币报告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6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3354亿元,按照这个数字计算,仅2007年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至少上收了1500多亿的资金。”
1500多亿,这对于农村合作金融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农村信用社的客户大部分是农户,还有一些涉农微型企业,他们的信贷需求一般都不大,一般农户贷款需求也就是万元左右,有的甚至几千元就可以发展一个致富项目。如果这1500多亿的“甘露”能够全部播洒到金融饥渴的农村,将有上千万的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从中受益。相反地道理,如果这1500多亿资金被从农村抽走,可能会有更多的农民因此失去从农村信用社获得贷款扶持的机会。
有业内人士笑称:“央行现在变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并且比以前的邮政储蓄抽得更快,手段更方便。”这句话虽然有点戏谑的意味,但却并非没有道理。
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农主力军,央行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央行会同银监会采取发行专项票据和发放专项借款两种方式,共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安排资金支持1661亿元。
从支持新农村建设角度,央行对于活跃农村金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一方面是想法设法给予农信社资金支持,让农信社增强自身实力,为“三农”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却又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大量地冻结了农信社的资金,这样的做法,从支农的角度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安排资金支持1661亿,收回存款准备金1500多亿,两相比较,央行的支持资金可用于信贷支农的已经微乎其微。据金融专家分析,鉴于目前的市场流动性状况,不排除央行在未来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如果继续把农信社列入调控的范围,农信社支农资金恐怕将陷入紧张境地,毕竟农信社的资金来源并不像商业银行那样来得容易。
祸起商业金融流动性过剩
其实,央行之所以频繁动用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也实属无奈之举。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呈现爆炸式增长状态,市场上流动性的泛滥使央行面临巨大的调控压力;另一方面,随着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大量外汇流入国内,及时对冲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也考验着央行的调控智慧。如果不通过适当手段进行货币政策调控,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可能由偏快转变为过热,从经济发展的大局看,央行的货币调控无可厚非。
但有一点值得商榷的是,市场上日益泛滥的流动性过剩和社会投资过快增长,主要是由商业银行造成的,主要是在城市金融领域和城市市场。从现有的情况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所在的农村市场,其流动性非但没有过剩,而且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城市商业银行的标准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调控,显然有点“一刀切”的味道。
当然央行的调控自然有其道理,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提示,“近几年来,全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长呈现加速趋势,2007 年上半年尤为明显。应该看到,农村信用社对‘三农’提供有力资金支持的同时,部分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长过快,存贷比过高,加上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贷款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不可否认,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力的不断增强,其信贷规模在不断扩大,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逐步推进,农村资金需求也必然同步放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扩大似乎还未到需要“警惕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金融的信贷资金大都投向了影响经济增长过热的产业领域,例如房地产市场就囤积了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推高了消费指数的增长;而农村金融市场的客户绝大多数是农户和微型企业,对它们进行扶持,促进其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对于两者的调控方式,应该进行“区别对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当然,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也必须对信贷投放速度加快保持必要的警惕。信贷投放应该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保持一致,合理安排贷款投放,加强信贷资产管理,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实现稳健经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