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马连道的价值论坛”在北京马连道京闽茶城举行。这是继9月6日“2007’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后举办的第一项活动,是思想的碰撞,是马连道企业家与专家、传媒等的结合。本论坛由北京市宣武区政府主办,西部国际传媒协办,近40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个论坛。
现状
王典(宣武区发改委主任):从规划的角度说,宣武区对马连道的总体战略规划是142,即:1条大街,4个工程街区,2个重点。马连道是4个工程街区之一,目前也是4个里面比较有活力的区域。2006年我们开始执行规划,随着重点项目的建设,像华木格调大厦,马连道一号项目等相继启动了,马连道行业信息系统也即将建成。
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马连道地区以茶为媒,相继与全国十多个市建立了关系,先后举办了很多与茶有关的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马连道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应该说马连道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发展的要好,这些年从政府角度也做了一些工作。今年区委区政府出台政策同时兑现了,截止到上个月,我们有六家企业六个项目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这个事儿在中小企业范围内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下一步要着手做的是特色经济,现在在马连道地区出现了一些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目前区政府正在研究制订具体的政策、兑现和支持的方式。
然而,从统计数据看,马连道地区经济贡献排在前十名的企业全不是茶叶企业,这说明一个问题,说明我们的茶产业和茶企业还没有做强做大。说明从经济总量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上,空间还是很大的。这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怎么发展茶产业。我们认为,产业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资源整合、链条的延伸,包括茶产品的配套产业的完善等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快。也希望各位专家、企业家就这些问题发挥聪明才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发展潜力
于观亭(原中国茶叶产销集团董事长):我要谈的是“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潜力与发展”。现在马连道已经有了1300多个茶叶商户,10个茶城,年经营额大概15亿。今后还有没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空间大不大?
我认为发展潜力是有的:第一,奥运是商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千载难逢的发展茶产业的好机会,茶是最好的饮品和礼品,携带方便,届时,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将迎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定要抓住,商机无限。第二,有市场空间。马连道历来是京津唐地区的茶叶集散地,目前京津唐地区年茶叶消费量10万吨,北京占60%,马连道占了北京的60%以上,所以马连道的茶叶市场潜力很大。第三,会展经济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我国涉茶会展已经形成了规模,发展得也比较成熟,比如茶叶展销会、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名茶评比、茶艺大赛、茶文化等,这些在马连道举办都具备很好的条件。因为这里有成千的茶商和很多企业,有很多名茶,有茶艺表演队,所以北京马连道是茶叶会展经济发展的很好的地方。这方面应该说我们过去没有很好的开发,今后应该把茶叶会展经济作为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一个重点的开发项目,因为会展经济不但带动茶叶的发展,而且可带动当地多方面经济的发展。
调查分析
李瑞(北京轻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在市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给项目进行了定位。马连道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但是在规模上,我走了一下全国主要的茶叶市场,它不是最大的,销量也不是第一,但是茶的品质上确实是在全国大茶叶市场当中最高,全国主要的产茶区的茶商都有在马连道,全国各地各种茶在马连道都可以找到。目前已经打造出了几个品牌茶城,还有一些知名的品牌茶商,马连道是北京唯一一条中国特色的商业街,我认为马连道价值应该就在特色街上面。
纵观马连道商业街的发展,主要是从市场自发形成,加之十多年来宣武区各级政府的引导,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如今,它存在着更新换代的必要。这个更新换代不仅包含了建筑形态,还包括经营方式的升级,如:现代的商业建筑,里面有舒适的中央空调,茶叶超市,会展中心。此外是文化层面上的东西,茶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这里进行茶文化的交流,进行娱乐、休闲,就要有配套的东西,目前我们马连道配套的东西是不足的,好像一个大的茶叶批发市场。还有,知名品牌企业需要独立展示自己的平台,马连道茶商中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现在已经有一批了,但是这些企业在马连道现在仍是寄人篱下的经营方式,在茶城里面设一些小店,企业的品牌体现不出来,没有相应的建筑产品提供给他们,所以商业街整体形象与我们这些打造品牌企业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我们感觉,马连道商业街到了进一步升级换代的时代。
价值
邵念强(北京成业行总经理):马连道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现在在哪里,该往哪儿去?要从它的发展界面来讲,它正在从批发市场向以交易为基础的茶文化交易中心转变;从空间上讲,从十多年前两个点发展到现在形成的一条线,一条街,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面。从点到线到面的发展,前面王典主任介绍的马连道的规划,已经有了面的格局,有了面之后,空间就拉开了。从发展定位来讲,十多年前马连道定位是面向北京的,到现在为止,它已经是面向中国了。市场是在中国,而且更多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下一步我觉得应该是面向世界。
只有走到这步了,马连道从一个批发市场发展到北京的或者是全中国的以茶为基础的商务交易中心,交易量才会上升,对商人来讲可以获得收益,对政府来讲可以在单位面积里面产生更多的税收,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样一个方向明确了之后,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从一个批发市场向一个以批发交易为中心、涵盖更多的茶文化的区域发展。这样就会有大量的高端的来自全国、全世界的人到这里来,除了买茶,还可以欣赏到中国的很多的包括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一个区域、一个城就不仅仅是茶城了,我觉得到这步的话,马连道的价值才会更进一步的被挖掘出来。
未来模式
阎雨(北大资源学院院长):茶叶种植、加工、茶叶的金融、贸易、茶叶地产、茶叶研究、茶叶的商业服务,这么长的链条不可能都在北京,不可能都在马连道,应该有一个产业的转移,这个转移应该是以马连道为中心进行的。
马连道被当时的北京市商委评为北京市商业特色街,成为全国特色的商业渠道,如果仅是这样,还不是创新,其附加值还是比较低,经营模式还是比较原始,我认为这不应该是马连道发展的主体模式。马连道应该以中高级的批发市场为载体,吸引全球的资金、信息、人才进入。马连道的市场整合放大后,应进入全球,做到全球产业马连道整合,形成马连道模式。
大家可以设想,如果全球的茶叶巨头都到马连道,茶叶巨头通过自身能力吸引来依托其生活的相关服务行业,这些企业会努力的提升所在区域的辐射力,带来更多的产业配套的设施,届时将有更多的商业配套服务聚集,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自然生态,相互作用,相互延伸,形成区域内的经济良性互动和发展。这样马连道就形成了茶叶金融、茶叶贸易、茶叶文化、茶叶地产、茶叶研究、茶叶商务服务的模式,形成了宣武的马连道,北京的马连道,还有茶叶销售的世界的马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