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21世纪被称为信息科技的世纪,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依靠先进的信息科技去获取市场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的共同选择。
对于有50年发展历史的农信社而言,信息科技却仍然是一个新的命题,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滞后已经成为限制农信社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尽快提升信息化水平,用科技引领农信社的健康、快速发展成为业内极为关注的话题。
9月14日,由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发起组织的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信息技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农村信用社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现状,通过交流各自信息技术工作经验,深入探讨了下一步信息技术工作任务。
科技:成绩背后的力量
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成效逐渐显现,农信社的总体实力得到有效增强。截至6月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84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3394亿元、所有者权益2310亿元,分别比深化改革前的2002年末增长121%、118%、增加2572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信社系统实现利润219亿元。
面对这样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与会的农信社代表一致认为:农信社改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特别是各项业务能够较快的发展,除了体制改革的效应外,与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各地省级联社等管理机构对农信社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将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作为信息科技发展重点,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总经理王耀辉介绍,截至目前,在全国31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已经有23家完成辖内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了本省、市、自治区范围内所有营业网点的联网运行;有 7省、自治区正在建设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或已搭建成核心业务平台,正在组织各营业网点陆续上线运行,年内即可实现本省、自治区范围内所有营业网点的联网运行;有 1省已建成省辖支付清算系统,并也在准备建设联结全省营业网点的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系统。
信息化网络的搭建,为农信社业务的快速增长装备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全国不少省份依托信息化网络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并且逐步涉足中间业务种类,不仅牢牢地巩固了市场份额,提高了自身效益,也提升了自身的客户服务水平,缩小了农民与城市居民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差距。尤其是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网络资源组织开展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进入2006年,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诞生,又为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发展搭建了一个统一的平台。农信银作为全国农信社自行发起成立的清算机构,为农信社在全国范围内的资金融通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科技平台。“农信银的出现,标志着咱们农信社有了全国统一的资金清算平台,真正把全国农信社串联在了一起。”一位参会的农信社负责人如是说。
差距:农信社科技之路漫长
随着实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农信社的信息化建设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部实现数据集中,重新梳理规范了业务流程,已适应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
从事银行业信息科技工作多年的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总经理王耀辉认为,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已经有了质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银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已从操作层面转入经营管理层面,成为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其二,信息技术应用从提高银行内部运营效率、主要解决前后台业务处理问题,转向面对外部市场竞争,重点解决改进金融服务面临的各项应用问题,引领各项业务全面发展。其三,银行的信息技术应用从满足账务核算要求,转向致力于综合信息处理和数据加工。其四,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对客户需求的全面支持,增加了客户自我服务功能,支持银行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交流。其五,银行信息技术平台获得几乎没有限制的延伸,第三方、第四方服务供应商及客户都可以应用银行的信息技术平台获得各种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服务。
而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由于管理体制制约、系统建设起步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法人治理分散等多方面原因,延迟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农信社现在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停留在基础层面,要提升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市场竞争力,有效服务“三农”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集中全体信合人的智慧,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工作水平,实现科技引领业务发展的目标。
支持:农信银平台作用显现
记者采访中发现,来自全国的农信社代表对于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它极大地方便了农信社资金融通业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科技研发能力也令业内惊叹,开业一年多时间,农信银连续开通了电子汇兑业务、银行汇票业务、个人存款账户通存通兑等多项业务。
来自农信银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已累计处理各类往来账业务2100多万笔,清算资金3200亿元,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正常开展跨省、市、自治区异地支付结算业务,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农信银的诸多研发项目中,成员端平台的开发颇值得称道。由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散法人的治理结构,各地对信息化建设理解程度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同,使各省、市、自治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省辖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进度各异,业务处理流程和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据了解,全国有12家IT公司承担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省辖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项目,并且由于系统建设时间早晚不一,各机构业务需求不同,同一家公司的版本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网络、主机等硬件架构,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和通讯中间件等软件应用多样性,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标准,给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农信银于今年3月份开始研发成员端平台。据介绍,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成员端平台,能够根据各单位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架构进行部署,其柜面系统能够较好地嵌入各单位的柜员系统,实现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各项业务的正常处理;成员端平台是根据各单位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需求,进行业务种类和处理流程定制,能够符合各单位相关系统建设要求,不会对现有系统产生影响;同时,也能够按照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开发新业务需求统一设计,能够较快地设计开发并推广应用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各项新业务,有助于不断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建设,进一步畅通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异地支付结算渠道,有利于扩大支付结算业务品种、树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品牌,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个全国性的支付清算平台,只有所有机构全部接入才能够充分发挥功效,从而在促进农信社提供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进一步提升农信社信息化水平,引领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农信银这个农信社自己的平台。为充分发挥农信银实时支付清算系统功能,必须进一步加快集中接入工作步伐,以有效利用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点优势,全面建设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支付结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