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7年9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企业要理性地“走出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 陈小洪

  2004年—2005年我们做了一些调查,今年我们对30几家企业也做了一些调查,我是结合这些调查谈些看法。简单讲三个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几年还是走的比较快的。2002年的时候海外投资27亿美元,2006年已经达到了160亿美元,涨了5倍。

  我们在前年对中国企业前五百强做了分析,60%的企业都有各种形式的海外经营活动。根据2007年的调查,企业高度重视跨国投资、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经营是很多企业的战略性考虑。国家政策也支持,今年成立了一个中国外汇投资公司,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宣布金融类的资产投资,并不是实业投资,这标志着中国在海外投资上将会有进一步的举动。

  国际化经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叫做初步国际化阶段。这个阶段是国际化经营行为;第二,跨国经营;第三,全球经营。按三个阶段划分,我们公司大部分在第一个阶段,少数在第二个阶段。按组织指标、资源的全球配置指标,按理念来说我们还处于学习阶段。中国现在的阶段相当于日本50年代的水平,韩国70年代的水平。

  中国海外国际化经营这方面存在明显产能的差异。我们海外投资有几个高潮,80年代有一个高潮,90年代有一个高潮,主要在香港投资,收购香港公司,它并不是全球化经营。二十一世纪以后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多一些。为什么中国要经营海外公司和进行跨国并购,首先跟国家的富裕程度有关,一般认为NGP低于400美元,资本流入流出均少; 4000美元以上,净流出为主。我们在2004-2005年的调查中发现,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驱动。此外就是为了获得一些战略性的资产,包括品牌、技术、效益等等。

  一个英国学者指出到海外投资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有没有资源优势;第二,内部化优势;第三,区位优势。三个因素组合起来决定了会不会出去。从目前情况看,不同产业不一样。IT、家电企业投资和收购都比较多,他们主要是获得市场、获得效益、获得战略资源。他们能够做的原因是中国中低档产品有技术。

  现在最大的风险有三个:一个是根据邓宁先生的理论,收购要有资源、优势。第二,购并整合的成本;收益要大于成本,否则盈利之前就垮了;第三,综合实力要充足。整体的环境是不是具有优势,整个方案做得怎么样,能不能支持你,主要指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人才、经验。我们认为如果要收购兼并一定要有战略性的考虑,清楚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战略,跟公司的发展战略有什么关系,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战略。  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对国际市场不了解。搭建一个进行内外资相融的交流平台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战略。国际化的战略必须和企业战略相结合,在走出去时,要考虑,第一,跨国模式选择,是自己建厂还是采用收购方式;第二,现在就要做非常充分的准备,包括人才、对情况的了解、建立一支团队,如果做得好成长也会很快;第三,边干边学,不断进步。这方面只要我们探讨、研究,就一定会有进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