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托克托县农信联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牢固树立支农意识,开发宜农信贷品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畅通结算渠道,提升服务水平。截至2007年8月30日,托县联社共发放各项贷款64169万元,较年初增加26577万元,其中农业贷款47051万元,较年初增加了17254万元,增幅达57.92%,充分发挥了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树立支农意识 提升服务质量
要支农,须支农。只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农村信用社才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该联社一是加强员工思想教育,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只有依农生存,靠农发展,牢固树立支农意识,心往农村想,人往农村走,劲往农村使。二是加强农村工作调研,动员30多名信贷员“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交千万朋友”。确立了支农工作的“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民、面向农村工商户、面向农村经济组织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不断完善信贷审批制度,改善信贷监督机制,创新信贷运行模式。
做实支农信贷品种
在新农村建设中,托县联社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开发适宜农村农民的信贷品种,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放到农业生产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夯实农户小额信用信贷品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在多年的支农实践中总结出一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的信贷品种,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进行发放,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截至8月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到13404万元。二是做好农村工商户贷款品种。农村工商户贷款是针对逐步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工商业的农民开发的一种贷款品种。从事工商业的农民,在信用良好的基础上,凭借营业执照即可办理的一种信用贷款。自2006年开办以来托县联社共发放农村工商户贷款3295万元,支持农村工商户达1650人。三是加大蔬菜大棚贷款的发放。发展蔬菜大棚是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蔬菜大棚贷款的发放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半年共发放蔬菜大棚贷款299万元,支持农民建设蔬菜大棚432亩。四是进一步推广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农村双女户贷款品种。截至8月末,共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34万元,农村双女户贷款4万元,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作用。
加大电子化建设力度
近年来,托县联社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加大电子化建设的进程,实现了呼市地区的通存通兑。下半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将上线,并开办银行卡业务,届时全区农村信用社间将实现通存通兑。同时,托县联社积极充分发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作用,畅通结算渠道,满足农民工对方便、安全快捷的资金汇兑服务需求。
创建“百村千户”信用工程
从2000年开始,托县联社就开始了“百村千户信用工程”的创建活动,目前,全县共评定信用村52个,信用户25708户。信用户凭借持有的富民卡,在核定额度内可随时在柜台上办理贷款,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托县地区第一家信用村南斗林盖村,在被评为信用村后,得到了信用社贷款优先支持,农民开始发展奶牛养殖业,尽管近年来奶牛养殖遭遇饲料等各方面物价上涨带来利润缩水的考验,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还是出现了每年以15%速度递增的趋势。
合理设置机构网点
为将托县联社的支农措施真正落在实处,托县联社一是合理设置营业网点。现在联社有营业机构27个,是县域其他金融机构所有营业网点的2.5倍,是全县营业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二是建立了信贷员下乡包片制度,保证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名包片信贷员。三是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四公开一承诺”在村内公布了信贷员的姓名、电话,职责以及联社监督电话,承诺凡是信用户,均可凭富民卡在柜台办理限定额度的贷款,利率优惠。
参与社会扶贫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对西大圪达村的扶贫工作。西大圪达是托县联社多年来接对扶贫的村庄,几年来,托县联社帮扶西大圪达修建了2.5公里的村内砂石路;无偿向该村小学提供桌椅、体育用品等;引导农民改善种植结构,调整产业方向。
二是在关爱女孩行动中,主动帮扶黑水泉贫困双女户子女范彩娟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学习费用等。
托县联社扎根农村这片热土,打实心贴心地帮农增产,为农发展,促农发展;真正急农所急,解农所困,办农所需,从关心到关怀,从扶持到建设,切实肩负起支持“三农”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