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7年10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刘老汉“十七大”前“回娘家”看巨变

孙太保 王越基

  前不久,68岁的刘伍仁老汉从山东不远万里来到了曾经奋斗了20多年的第二故乡--新疆阿瓦提县鲁丰公司(原国营丰收三场)。走出车门的刘老汉被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站在五万锭精梳棉纺厂气派的厂房前,嘴里不停地说着:“变了,变了,变得俺都不认识了。二十多年了,真想不到变化这么大。”

  刘老汉是1964年从山东支边来到丰收三场的第一批知青。20年后,刘老汉调回了山东阳信县老家。转眼二十多年了,刘老汉心里一直惦记着第二故乡,梦里时常“回家”,他曾不止一次地下决心,退休后一定要回“家”看看。2001年秋,刘老汉在山东阳信县刀具厂光荣退休,退休后的几年里,回"家"看看的想法更加强烈,但几年下来一直未能如愿。前不久,刘老汉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阿瓦提县鲁丰公司党委寄来的邀请函,信中不但描述了原丰收三场经过改制成立了鲁丰公司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公司现状,还真诚地邀请他这样的老创业者在十七大召开前"回娘家"看变化,这封邀请函更激起了刘老汉"回家"的信心。在向家人交待一番后便不顾年迈匆匆地坐上了西去的列车。

  看着眼前的一切,刘老汉在惊叹之余眼前又浮现出了40多年前的一幕幕。1964年,刘老汉和1000多名二十岁左右的热血青年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支边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那时的丰收三场到处是泛着白碱的荒滩,渺无人烟,视线的尽头是叶尔羌河岸边稀稀落落的胡杨林。在十几人挤住一个地窝子的极度艰苦条件下苦熬苦干了三年后,才有了低矮的土坯房。一日三餐粗粮,蔬菜奇缺,交通不便,去一次县城要坐马车走十几个小时的路程……。七十年代初,由于极左思想的泛滥,农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加之老一套的经营管理模式,致使农场连年亏损。八十年代初期受回城风的冲击,场里知青几乎走光,劳动力极缺,耕地面积也逐步减少,农场各项事业停滞不前,各族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也就是这个时期,刘老汉和许多老知青一样调回了内地。

  心情激动的刘老汉思绪还沉浸在昨天的记忆里追寻着什么,忽然间被现任鲁丰公司党委书记李景泉的介绍打断了思绪。20多年前还是学生娃、如今已是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的李景泉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几任场领导班子和农场职工团结一致,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开荒造田,搞承包经营,调整种植结构,修桥引水铺路,建棉花加工厂、榨油厂,安装3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使农场生产总值从1982年的12.2万元猛增到2003年的2.8亿元,人均收入也由1982年的174元增至2003年的6800元,一跃成为全疆最富裕的大型国营农场之一。2003年,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县委又对原丰收三场进行了改制,与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建造了一座五万锭精梳棉纺厂,改制后的农场经济效益又得到了较快发展,职工都过上了富裕生活,家里电视、冰箱、洗衣机、手机、家用电脑等应有尽有,部分家庭还购买了私人小汽车。

  在去连队的路上,沿途是一排排直挺挺的防护林和一望无际的棉田,刘老汉边瞪大眼睛看着眼前的一切边听着介绍:“今年我们公司共种植了长绒棉9万多亩,预计总产量达3.5万吨,还与邻近的两个乡、镇签订了长绒棉种植收购合同,面积达14万多亩。早在1998年,国家农业部就授予了原丰收三场棉花生产‘优质、高效、高产’示范基地,还被评为‘中国长绒棉之乡’。‘丰海’牌长绒棉被自治区评为‘全疆农业十大名牌产品’。还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

  听着李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看着现在已走向富裕之路的鲁丰公司。刘老汉心情激动地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里,新疆的变化真让我吃惊,我这次就是趁着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回娘家’观光的,看到了‘娘家’的这些变化,使我这个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更加坚信了党的十七大以后,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农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