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的搜索引擎里这样标注着:宁晋县,粮棉主产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距离省会石家庄市约60公里。其实,在中国,像这样名不见经转的县级城市不计其数,但是,像宁晋一样集众多“优秀”于一身的县市却并不多。
从县城的长途汽车站到河北晶龙丰利化工有限公司只有短短五六分钟的车程。奔驰在贯穿县城的晶龙大街上,司机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宁晋的“名胜”,——“世界单晶硅产业圣地”、“中国服装产业基地”。望着渐行渐近的河北晶龙丰利化工巍然耸立的高塔,出租司机叙述的言语中让人感受到一份自豪。也许,他并不清楚这座塔所包含的科技含量和真正价值,但是,显然,它在宁晋人心中,不仅仅意味着是一个塔,却是一座碑。而它在“晶龙人”自己的眼里,更代表着河北晶龙丰利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英江的一种前瞻境界,对于他们来说,高塔的上马意味着——
丰利化工的二次起跳
在河北晶龙丰利化工的创业发展史上,并不都是写满了辉煌。晶龙丰利化工始建于1970年,前身为宁晋县化肥厂。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县办国有骨干企业,由国家投入一亿多元的资金,帮助转向尿素生产,成为一家以生产尿素为主的综合型化工企业。但是1995年投产后,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企业陷入困境。当时,晶龙丰利化工公司的企业年生产能力只有8万吨尿素和4.5万吨合成氨。
面对企业困境,总经理刘英江认为,“企业要想生存,谋求发展,就必须从自身找出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自救。”于是,刘英江带领职工夜以继日地奔波,车间、市场到处可以见到他的身影。
他和员工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2002年下半年,企业一步一个台阶,消耗进一步降低,成本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为企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技改的同时,他们还不断开发尿素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在依托三聚氰胺、氰尿酸等化工项目的同时,化肥产能也迅速提高。化工与化肥产品双翼齐飞,使晶龙丰利化工驶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到2003年,企业已实现年产合成氨47380吨、尿素81655吨,创下历史新高,并一举扭亏为盈,完成了企业腾飞的第一次“试跳”。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2004年,晶龙丰利化工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国有资产全部退出,转制为民营企业。特别是集团化以后,资金渠道拓宽了,为日后的高塔项目启动铺平了道路。
“企业家的思想决定企业的命运。”刘英江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前行,被历史的车轮推着走,一种是主动进取,领先一步。特别是“人们只知道第一名,而未必记得第二名,使最先发力者有一种先天优势。”当然,刘英江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摸索和创新,但是他也清楚这种回报也是可观的。他认为,作为企业就是要领先一步,站位早才能有优势,才能感受“一览众山小”的美妙意境。
为了向复合肥行业挺进,刘英江带领企业考察团,上河南、下山东、奔上海、赴宁夏,行程上万公里,最后决定投巨资开发110米的高塔造粒复合肥技术。2005年8月7日,投资4亿元、年产80万吨的高塔造粒复合肥项目正式破土动工。经过紧张施工,2006年3月底,设备安装全部结束,并很快实现连续正常生产。高塔的上马,不仅为晶龙丰利化工填补了省内空白,同时也为企业挺进高端化肥界、抢占市场制高点奠定了基础。
但是,根据多年在化工界的经验,刘英江十分清楚,一个化工企业拥有一座塔,并不意味着就有了生存的绝对优势。业内都知道,高塔的生产工艺,决定了高塔造粒需要把尿素或者硝铵融化为熔融的液体,制成熔融的料浆。可是晶龙丰利化工有自己的“杀手锏”,作为尿素企业,晶龙丰利化工首先自己就有熔融的尿素溶液,由于不需要二次熔融,既节约了能源,又节省了成本,还减少了尿素二次融化所产生的羧二脲对庄稼的危害。此外,他们还可以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实现尿基和硝基两种产品的生产,目前这在国内还不多见。对此,刘英江满怀信心。“高塔是一种高端产品,有天然防伪的优势,这是高塔产品本身具有的一种优势。更为关键的是,自身企业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则可以让‘晶龙化工’走得更远。”他在言语中流露出十足的自信。
目前,晶龙丰收利化工已经具有年产复合肥80万吨、尿素30万吨、碳铵5万吨以及2万吨三聚氰胺、1.2万吨氰尿酸的综合生产能力,他们的高塔产品已经远销到山东、福建、广西、广东、安徽等省份。
高塔让晶龙丰利化工拥有了二次腾飞的有力臂膀,它在“晶龙人”的眼里成了一座丰碑。但是,在刘英江心里,“高塔”仅仅是一座里程碑,代表着过去。如今,他要用“丰利化工之手”,在农民心中铸起另一座“丰碑”——
丰利化工的服务新起点
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矛盾纷扰。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内部存在员工与股东之间的矛盾,长远来看,以工人低收入为代价获取利益的发展模式已经显出“疲态”。其次,在产销环节,经销商的诚信度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而逐渐下降,这种现象使销售环节与终端之间的彼此不信任感日渐严重。特别是对于化肥企业来说,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获得企业的高速发展的短视行为日益受到唾弃。刘英江认为,一个社会和谐氛围的建立,来自于对各种矛盾的化解,对于化肥生产企业和终端的农民来说,这份和谐来自于农民种植风险的化解。
刘英江在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的肥料发展模式以及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显著特征后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经济阶段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更加重视服务,这是由于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逐渐明显,生产的大规模化与个性化需求产生冲突。要解决这种矛盾只有靠服务,因为只有服务才能将生产的规模化与需求的差异化很好地衔接在一起,才能化解产、销、用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如果能将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化解农民的种植风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也就为晶龙丰利找到了落脚点。
但是,要付诸行动还要有“资本”,生产大宗产品的企业,要么有资源的优势,要么靠近市场。特别是在化肥界,大家公认的优势有两种:一是靠近资源,比如磷矿资源,靠矿吃矿。还有一种是靠近市场,比如钾肥,有市场同样也可以站住脚。宁晋所属的邢台地区不像山东地区的肥料企业,比较集中,也不像湖北地区的矿产资源雄厚。河北是国家粮棉主产区,化肥需求量较大,但是,省内的生产资源并不多,特别是在宁晋地区以南,几乎没有生产资源,这为晶龙丰利化工的产业发展留出了空间,刘英江看准了这一点。此外,现在的企业五花八门,有不少是‘花架子’。刘英江想,如果化肥企业仅仅做测土、提供肥料的工作,满脑子还只是一种简单的购销关系,把服务仅仅当作是一种“点缀”和为推销肥料而不得不做的一项工作,就很难和终端的农民消费者真正融为一体。他找准了切入点,就是利用这些资源,为农民树立起一个服务标杆。
“晶龙丰利化工本身就在市场中,有产品又有市场优势,我们只不过是利用服务,把资源重新整合一下,整合的侧重点就是服务。”为此,他们准备“结合企业的专业知识,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范围内去做一些事情。”这是刘英江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常言道:心有多大,就能飞多远!其实,在刘英江心里,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
做响晶龙丰利服务品牌
刘英江认为,只靠近市场还不算真正的优势,形成企业的品牌效应,才是企业的最高境界。“与其靠近市场整合资源,不如做响一个品牌。”刘英江把晶龙化工定位于依托自身的产品优势,塌塌实实地在自己的区域内,做响晶龙丰利化工的品牌,把货真价实的产品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化解种植风险,真正为农民服务。
目前,他已经将方圆150公里的范围纳入自己的服务战略,将服务半径以外的区域,定位于侧重配合当地的经销商做产品。他的总体思路就是“以服务为拉动,以产品的基地化为根本、以配送物流的网络化为两翼做支撑,并将种子、农药等资源融合到自己的平台上来。”刘英江为晶龙丰利化工划定了一个了“圈儿”:踏踏实实做农民的服务商,扎扎实实创立一个服务品牌。
“我们的服务是为创品牌服务的,创品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这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一种共赢,因为只有共赢才是永恒。”
刘英江形象地将这种关系比喻为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医生有三种,第一种是为卖药,第二种是为给人看病,而第三种人则是以保健为目的。现在晶龙将自己定位于提供保健良方。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给为化解种植风险而提供良好方案。”他认为由化肥企业解决种植风险比农民更专业,也让农民更信服。“如果有人真正能为农民提供这项免费的服务,农民在需要时怎么会不卖他的产品、不为他提供的服务付费呢?”刘英江风趣地说。
“毫厘之差,成就胜败之遥。”刘英江洞察秋毫,他发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他认为只有建立了自己的服务品牌,才能在这个资源平台上进行化肥、种子、农药以及其它资源的融合。“也就是说,服务本身是一个平台,不是仅仅为晶龙丰利化工的产品服务,晶龙丰利的产品覆盖不了全部。晶龙丰利化工将自己定位为一种服务商,实质上就是根据农民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全套服务。”这是刘英江的长远的打算,因为他深知:生产企业做服务商,依托企业提供服务具有很多优势,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的信心,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同时,还能通过给农民实实在在的服务,培养一批服务“明星”。目前,晶体丰利化工已经着手培育自己的服务品牌。
他相信,品牌是诚信的象征,借助品牌的力量,可以成就晶龙丰利化工实现更高的目标!而他的目标就是通过品牌化的服务,给农民以真正的实惠,就像他们的口号一样:晶龙丰利,让农民丰收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