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7年10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出去,天空更广阔

本报记者 吉宝飞

  日前,十七大顺利闭幕,棉花行业作为棉纺行业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正处于整合时期。在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里,棉花加工企业因需求而飞速发展,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导致产能过剩,带来棉花企业生存景况的一系列变化,体现在从加工企业的融资方式到贸易市场的细分再到市场交易方式的改变等等。在记者采访中,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自主创新和走出去是当前棉花加工企业发展道路之一,一些棉花企业的脚已迈进了其他产棉国的门内。

  加工能力突飞猛进

  “棉花加工企业增加多。”中棉集团玛纳斯中棉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新感叹道。对每一个从事棉花行业的人来说,这是近年来棉花行业内最深刻的变化。当记者向众多业内人士问及对近5年来棉花行业发展的感受,得到的答案是那么的肯定和一致,所有人都不假思索地将棉花产能增加迅速作为首选。

  1998年,我国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工能力突飞猛进,市场需求急剧增长,棉花进口日益增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8年,全国棉花加工企业为3967家;2002年,超过8500家;2005年,猛增至12000多家,棉花加工能力已突破2000万吨,是正常年份我国棉花总产量的4倍,已远远超过市场容量。

  棉花加工生产能力迅速壮大带给棉花加工企业一些无奈和棘手问题,同时也推动了其更新和发展。

  “棉花加工企业增多,缩短了棉花加工企业的加工期,抬高了加工成本。”黄海新说,棉花市场没放开前,棉花企业的加工期为6个月左右,现在也就2个月,而且也抬高了加工企业的收购成本。当前该地的籽棉收购价格达到了6.3—6.4元/公斤,成本在13700—13800元/吨,而3级皮棉销售价格为13500—13600元/吨,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

  棉花加工企业增多滋生的另一后果是“赔本”做生意。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按说企业完全可以不收购,但作为棉花加工企业又不得不收购。这就是当前棉花加工企业因生产能力增加而带来的无奈。

  正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加工与贸易集于一身的棉花企业来说,一个年度经营状况的本钱就是收购时期所收购的棉花。通常,只有是手中有了棉花,棉花企业才有经营的资本。所以即使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黄海新还是坚持收购,他将希望寄托于后市棉花价格上涨的空间里。

  交易结算方式由买方转变到卖方。“2002—2004年,都是纺织企业自己提货,2005年/2006年度开始,都是棉花企业送货,路费的成本也转嫁到棉花企业身上。”山东武城县棉麻公司经理董玉清告诉记者。

  在因加工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带来一系列变化的基础上,棉花产业的发展让市场细分,主体分工更明确。

  市场被细分

  近5年来,我国棉花价格变动起伏较大,没有什么规律可寻,以往的老经验也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棉花市场。2003/2004、2004/2005连续两个年末期棉花价格都没有出现大幅上涨,让等涨的棉花企业期望落空,损失惨重。

  过分激烈的竞争让棉花企业收购、加工和贸易环节的整体风险越来越难控制,取某一适合自己的环节来经营成为当前棉花企业的选择。据了解,因为今年棉花收购成本较高,导致很多棉花企业退出收购市场,专心于流通市场,一些加工企业专致力于棉花加工,不再参与流通贸易。年度末期棉花价格上涨的规律已经不复存在,将棉花市场细分是棉花企业在市场整合中的选择,更是市场迈向成熟的表现。

  一些棉花企业转向贸易流通,不再做加工,除了因为难把握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外,棉花加工成本增长、利润缩小也是不容忽视的理由。

  “从2002年到2007年,棉花加工成本增长100元/吨左右。” 董玉清分析,近5年棉花加工成本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员工资、包装物上。2007年与2002年相比,棉花加工厂的人员工资约增加20元/吨,拣“三丝”费用增加30—50元/吨,包装物增加20—30元/吨。

  除此之外,棉花运输费用也增长1/3。2002年,从山东武城运到江苏盐城的运输费用为100—110元/吨,2004年为120—130元/吨,2007年上涨到180—200元/吨。棉花运输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汽油涨价和车辆限量承载。

  棉花加工成本上升和运输费用增加、资金紧张,特别是价格“不可琢磨”的变动,让一些棉花加工企业不再将棉花捂到年度后期,随加工随销售成为2005年以来棉花加工企业的首选经营方式。

  正因为“短、‘频’、快”成为棉花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2005/2006年度,具有大量资金和抗风险性大的一些中间商和贸易企业在行业内兴起,将棉花市场细分。棉花行业的整合不仅表现在从2005年开始实行的棉花加工企业的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还体现在这些新生力量的兴起。

  “以前市场上的中间商比较少,从2005/2006年度开始,中间商存储棉花比较明显。” 董玉清告诉记者,这些中间商多是一些具有势力的大公司,如中华棉、省棉麻公司、国际大棉商。

  “同样的价格我们乐意给中间商,不愿意给棉纺企业。”董玉清直言。棉花加工企业倾向将棉花交给中间商的理由是结算及时和货物检验方便。

  资金是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资本,在产能过剩时期,掌握了资金,就是把握了一半的收购话语权。近年棉纺企业资金也比较紧张,大部分棉纺厂资金支付滞后时间长。棉花加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小,农发行贷款门槛高,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无法进入,而其他银行贷款利息高,在筹资收购后,如何让资金循环是棉花加工企业收购时期的最主要问题。而中间商因为势力雄厚、资金充足、与加工企业结算也及时,正好解决了棉花加工企业收购资金问题,博得了棉花加工企业的青睐。这样棉花市场因需求而被细分。

  经营风险的转嫁催生市场细分。2004/2005年度以前,收购时期纺织企业大量存储棉花,2005/2006年度纺织企业将棉花库存转嫁给棉花企业,不再大量存储棉花,随之将棉花因价格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也转嫁给棉花企业。这是棉花企业不好控制收购、加工、贸易整个环节风险的主要原因,也是棉花市场走向成熟的体现。

  走出去,或许道路更宽广

  美国艾仑宝棉花公司、新加坡奥兰国际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的名字有的我们很熟悉,有的略带陌生,但它们都是国外棉花巨头。面对残酷的国际棉花市场竞争环境,我国的棉花企业该怎么办?“走出去,在其他产棉国建厂”在业内达成共识。

  这两年,我国棉花企业也尝试在其他产棉国设立工厂和机构,但这并不是说只要走出去就一定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在棉花国际一体化面前,我国棉花企业走出去前需要练好内功,主要从观念、设备、人才等方面着手。

  一方面,转变观念,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随着国际通用包型不断推广应用,大包型节约包装物料、节省运输费用、大大减少棉包数量等很多优点将凸现出来。由于棉包数量的减少,对于实行包包检验新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来说,质量检验的工作量也将大大减少,全国由6000万个左右的棉样减少到2000万个左右的棉样,减少2/3。与此同时,棉花加工企业的棉花质量检验费用也大幅度地降低。

  另一方面,积极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随着棉花加工企业向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的发展,棉花加工工艺更加完善,设备的技术含量更高,电子产品不断进入企业。这就要求棉花加工企业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良性增长的目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