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供销社着力进行“新网工程”建设。通过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破产重组等形式的改制,以县域为基础建立发展龙头公司,在县、乡、村设立超市,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农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综合服务。
日照市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以沿海、沿路等经济发达、购买力较强的镇村和交通不便、购买集中的沿山乡村为重点,先后建成200至2000平方米的乡村综合超市190处,改造规范农家店、农资专卖店1336处,网点辐射全市2580个村庄,占全市的86.5%,受益农民达180余万人;基本达到了所有乡镇,以及居住千人以上的中心村庄都建有500—1000平方米以上的日用品、农资连锁超市的目标。
“织网”不易
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建设之初,日照各级供销社所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2005年,日照岚山区只剩下碑廓镇一个供销社,其他供销社几乎都已经名存实亡。
但是在“线断网破”的情况下,岚山区供销社的领导班子没有气馁,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和实施了《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三年规划》,在原有的基础上,坚持利用老门店改造一批、开发闲置资产新建一批、招商引资联办一批、引导销售大户加盟一批、规范完善体改一批的办法,着手开始重构农村经营网络,拓展商品服务。仅仅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全区已经建设各类经营服务网点275处,网点辐射400个村庄,受益农民达32万人。
岚山区供销社主任高占兴曾有这样的感慨:“我2005年接任时,区里给我的任务就是只要能让职工、股东们不上访就行了。当时确实很艰难,但是区委和百姓信任我,我就要担起这份责任,从头开始,硬着头皮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岚山区的供销社人就自己摸索,派人到外地考察学习,逐渐找到了网络建设的切入点,那就是“开放式经营、统一模式、统一管理”。以前农村小卖部的“土台子、破货架子、假冒伪劣、三无产品”得到了根本改善和解决,群众买得舒心、用得放心。
莒县供销社依托原供销社商场改建而成连锁超市,充分利用自身的土地和设施资源,用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经营模式,开展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从2005年到现在,莒县供销社共投资3200万元,吸收社会资金782万元,在全县范围内建起了大大小小504家农家店,先后在10个乡镇建起了12家营业面积过千平方米的日用品超市,今年年底还将建成3家过千平方米的乡镇超市。
如今的农家店和超市开在农民家门口,环境好、品种多、质量有保障,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民花同样钱却买不到好商品的问题。改建前供销社商场基本上长年闲置,改建超市后,1000平方米的超市可以收取年租金10万元左右,基层社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解决部分职工再上岗的同时,也解决了当地部分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超市通过招聘当地适龄青年进入超市任营业员,为当地青年提供了部分就业岗位。目前,全县乡镇超市共招用农民工435人,供销社职工实现下岗再就业279人。
“织网”织到群众心里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目前日照市完整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已经逐步形成,从县到乡镇再到村,这张“实惠网”已经一直织到了各级群众的家门口。农村消费环境的优化,使现代超市已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更使农民“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城里”的局面得到改善。现在新型超市的建立改变了商业网点在农村的散、小、弱现象,解决了过去农民花同样钱却买不到真正商品的问题,充实了农村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实现了农民安全消费、放心消费的愿望。
莒县供销社主任纪常山说:“我给供销社总结的口号就是‘回归农村、服务农业、帮扶农民’。”
日照市社在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发展的思路上,还坚持以配送连锁为主营业态,以发展营销终端、重构农村经营网络、拓展商品服务为主攻方向,而且对所有门店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管理,保障农民能买到放心商品,又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在借助连锁网络组织工业品下乡的同时,积极将优质的农产品销往城市,实现了工、农产品的双向流通,促进了农业生产,方便了农民生活,而且理顺了供货渠道, 降低了流通成本,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
目前,全市进入供销社连锁超市的农产品达到40多个,年销售额高达近亿元。
“我们不用宣扬我们做了什么,看到农民拿着菜篮子走进超市时脸上那幸福、满足的表情,我们就知道供销社在群众中的地位是怎样的!”纪常山对供销社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