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人非有品不能闲

赵西岳

  前两天遇见一位茶友刘兄,邀他一同饮茶,他推说:“今日家中有事,我心放不下,容改日吧!”我听后心里也为之一朗,的确,心念它物,不能放下,怎么会用心去品茶呢?

  关于“放下”,这是佛门修习时,所强调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放下一切,澄定心灵去修习。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需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他还说:“所谓放下一切,是放下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如此放下干净了,长永了,本妙明心显现,即与诸佛无异。”这十八界对于佛门而言,有它的特定内涵,我们不必去细究之。这十八界喻之于红尘,即是“名利、恩怨、毁誉、得失、财物、生死。”这些压在心头上的东西,如若都放下不问了,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境界呢?那必然是,看长天广宇,天蓝海碧山清水秀;看乾坤四合,风和日丽月明星朗;看红尘人间,处处桃源人亲和故。这时的心情,定是特别愉悦特别舒爽特别豁达,这时的心境,特别空朗特别澄澈特别静虚。此时若约二三友去茶楼,品茶闻杯,啜香体味,心鹜八极,绝尘遗世,能不体味出人生之本元、茶道之真谛吗?

  品茶是茶人精神范畴中的一种高层次的艺术享受,这不同于喝茶抑或吃茶。去品茶就是去陶冶情操体味人生获得美感升华精神的,是灵与肉的歇息和澡雪,缘此,品茶除了好的环境,好的茶具,好的茶叶,好的茶友外,澄澈无欲丝无牵挂的心境,是品茶之首要。一次我与茶友刘兄在品茶时,他曾言曰:“品茶时我有三怕,即一怕手机响,二怕有人找,三怕老婆叫。”这三怕便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包袱,它会猝然给品茶时的心情带来阴影和不安。因此,刘兄品茶时,是从不带手机的,也不向任何人告知品茶的去处。他说,既是偷得了半日之清闲,就要让心来一次彻底的解放,彻底的超脱,完全的放下,让心绪在茶香氤氲出的一方天地里,纵情地去遨游,那时才会感觉出物我两忘超然入化神通天地心驰八荒的淋漓和畅快,由茶香的浸润所带来的茶醉,让人欲言而无语,欲道而无思,一切皆空一切皆幻了。

  时下,社会的空间越来越大,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大多数人,是脱离不了人间烟火儿女情长的。为了生存为了事业,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缘一个结,是不可能像佛徒坐禅时所谓的放下那样,去弃世而悟道,那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既然偷得了半日之闲去品茶,那么还是姑且放下一回,才能真正享受到用心品茶所带来的愉悦。唐诗人杜荀鹤曾写诗道:“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如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这诗中的大意,也便是放下一切后去享受品茶时的心理体验,其心中的超然之态,莫不跃然在诗里行间啊!

  品茶时的心境,也会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但闲适、虚静、空灵、无欲,是其基本的前提。为要如是,即要先放下一切,再去品茶。世俗浮华,人生苦短。细细想来,我们都是在名缰利索忧思难忘中生活着挣扎着。心有千百结,最难是放下。因此,总觉着日子过得疲惫,身心累得要命,心地上总缺乏一种疏朗的空明。有茶联曰:“茶事是事,事到无心皆可乐;品茗需品,人非有品不能闲。”明此,我们何不放下一次,把茶事当成是事,在品茶中去享受茶之魂,给人生和心灵,带来闲适和乐趣呢?

  放下,品茶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