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山区浦城县管厝乡官田村,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官田板栗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浦城县供销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助农增收的又一举措。
聚智集力 深化改革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县供销社的经济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大的转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县供销社系统原有所属企业21家,其中10个基层供销社、11个县公司。由于供销社的经济陷入困境,历史包袱沉重,在全社会“改革求发展”的呼声当中,从2000年开始进行了企业改制工作。通过几年来的改革运作,截至目前,全系统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置换干部职工身份1078人,安置距法定退休五年内人员213人;退休退职470人;遗属142人。置换身份干部职工1078人的档案材料全部移交县劳动服务公司管理,并领取失业救济金700多万元和衔接社保,离退休、退养及基层企业下岗职工等939人全部进入医保,实行社会化管理。同时,根据自身行业发展特点和优势,先后重组建立了龙得宝农资股份公司、鸿森供销建筑公司、废旧回收公司报废汽车拆解场和土产公司烟花鞭炮股份承包经营组。对基层社改造,本着服务于农的原则,按照农村经济区域,采取了强社兼并弱社,大社托管小社等措施,重新调整经营网点布局,先后组建了仙阳、城郊、石陂等三个中心社。
体系建设 贴近农民
县供销社改革后,提出的工作思路是:思想要引导到为农服务上来,工作中心要转移到为农服务上来。于是,大力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再造一个全新的供销社在浦城全面展开。
一是积极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协会)。到目前为止,先后牵头组建了万安的毛白杨、古楼的竹笋、仙阳的稻草鱼、濠村的锥栗、石陂的畜禽、土鸡,水南的渔业、果蔬等等10个专业合作社(协会)。
二是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网络。县供销社农副产品流通网络信息中心始建于1998年,截至目前,该中心延伸乡镇信息网站19个,常年联系龙头(骨干)企业11家,专业大户28个,每年开展市场预测预报指导产品销额1700多万元,网上发布供求信息促成产品成交1500余万元。
三是大力兴建村级综合服务站。充分利用供销社经营设施,通过基层社投资建、职工回村建、吸收农民建等不同方式,大力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108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8%,仙阳中心社溪南村级综合服务站还成为省社示范联系点。
四是加强“新网工程”和“信福工程”建设,按照“改造、整合、优化、提升”的要求,加快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经营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等五大网络建设。抓好废旧网点的建设,在全县南中北三个中心社分别建立1个废品收购点的基础上,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项目;依托富岭圳边香菇市场,改造建设农副产品购销市场;建好县级烟花批发销售中心1个,扩大销售网点建设。
为农服务 亲历亲为
在农家店里,看到商品琳琅满目,从生产到生活、从吃的到用的应有尽有,农家店的商品实行开架式售货,成了农村的小超市。这是县供销社自2006年6月所属农资公司被商业部确定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试点企业后,根据要求改造兴建的。
县供销社分成三组分赴全县19个乡镇288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认真地选点定点。在店面设施改造、完善服务制度等方面,实行了统一配送、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做到一块招牌、一套制度、一个标识、一本台账、一项承诺。全县先后兴建县级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各1个,改造建设乡级农家(农资)店23个,村级农家(农资)店153个,全部通过省、市经贸委等部门验收合格。农民在自己家门口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逛超市了。今年初,县供销社农资公司先后被国家商业部、福建省经贸委、省财政厅授予2006年度“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优秀企业”称号。
积极发展农资现代流通网络也是他们的主要工作目标,以省、市农资公司为优势,以县龙得宝农资公司为龙头,以基层社网点为依托,建立了浦城县龙得宝农资公司配送中心,并先后在全县19个乡(镇)村庄发展农资连锁配送点120个,每年化肥销售2万多吨,农药30多吨,使农资经营份额已占全县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