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老总”校长:“一切围着农民转”

本报记者 王旭波

盛仁昌 摄

  萧山,杭州的南天门,从古代开始就和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称为“跨湖桥文化”。但萧山的光辉并没有被杭州掩盖,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一直保持在前十名,浙江省第一名。因为地处长三角的黄金位置,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现代都市型农业成为了萧山工业发展之外的另一个亮点。现代都市型农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教育学校在萧山应运而生。

  今年三月初,浙江省首家农资消费教育学校在杭州萧山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挂牌成立。杭州萧山区农资公司总经理王仁炎,又多了一个身份——杭州萧山区农资消费教育学校校长。

  谈起这所学校,王仁炎总有说不完的话。

  特殊学校 农民青睐

  在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眼里,由萧山区消费者协会和萧山区农资行业协会联合开办的萧山农资消费教育学校是一所特殊学校。

  谈起学校的特殊,王仁炎说:“在外人看来,这所学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学校的教育对象比较特殊。我们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区内直接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还有专门从事化肥、农药、种子、农膜、饲料、农机等农资经营人员,以及镇(街)农技部门的工作人员、村分管主任等等。”

  王仁炎认为,学校最特殊的地方是学校的性质。学校的办学思想是 “反哺农业、服务农民”。学校给学员提供免费教育,具有公益性特点。“学校实际上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个补充形式,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新型农资商品的消费者。”谈起学校的特殊,王仁炎的观点与外人不同。

  农村消费者由于地理、文化、消费结构等原因,消费教育一直比较薄弱,加上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信息相对闭塞,消费观念相对落后。王仁炎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给学员一种理念,一种健康、合理、科学的思维习惯。“我们的教学,不是仅仅针对农业技术服务,我们还倡导科学、安全、高效消费,还要增强农资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农资消费维权工作。”王仁炎补充说。萧山农资教育消费学校还给农民“洗脑”,引导农民在新时代用新型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市场。

  说起学校的师资队伍,王仁炎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国瑞老先生。“我们的学校得到了一批专家、教授的支持,马国瑞老先生已经六十多岁高龄,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在一起,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为农民服务的心。”王仁炎对马老先生心存感激。学校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聘请的教师都有各自的单位,都是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高级专业人士,这为萧山农资教育消费学校提供了较高的智力支持。

  学校成立后,结合农民需要制定了相应的课程表。针对萧山区农业种植结构多元化、作物生长季节性和农民对农资消费知识的多样性需求的特点,学校采用定期定点上课、分批分类上课、现场技术指导、专家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其中集中定点上课时间每季度一次,全年共四次。在课程表上,记者看到,第三期课程即将开课,主讲内容是晚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正好与当地农季吻合。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课堂上,一个听课认真的学员给同学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义桥镇丁家庄农民丁海洋。在萧山的农村,像丁海洋这样三十多岁、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顶梁柱,做生意的较多,而他却种地“上了瘾”,而且在萧山他种地出了名。

  丁海洋承包的300多亩农田,经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鱼虾养殖等,在他的那片天地里,不但景色优美,还能吃到很多新鲜可口的蔬菜。纯朴憨厚的农民见到记者,第一句话就说:“我是农资消费教育学校的学员,我是受益者。”

  在农资消费教育学校成立之前,萧山农资的农化服务人员也经常光顾丁海洋的农庄,给他提供农技咨询。但是这一次去学校上课,给他带来的却是另外一种感受。丁海洋认为,农资学校带给他的,不只是农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接触的那些专家和同行开阔了他的思路。知识带来意识,意识给丁海洋的农场带来了更大的生机。

  农民青睐农资消费教育学校的同时,他们对学校的主办方之一——王仁炎带领的萧山农资公司心存感激。2000年的时候,萧山农资总公司亏损将近100万元,去年年销售额突破两个亿,一个个特色的农化服务做到了农民的心坎里,年近五十的王仁炎,为农服务的热情不减。

  为农服务 青春不老

  王仁炎在基层供销社工作多年,2000年调到了萧山农资总公司。当时公司的销售额3000多万元,其中农药436万元,化肥3万多吨,员工53人,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发展举步维艰。

  王仁炎有一句顺口溜,“农民跟着太阳转,农资跟着农民转”。“农民种地没有什么节假日和双休日,风里来,雨里去,我们做农资的怎能不跟着农民的步伐走。我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精神上给员工增加动力,把‘为农服务’的旗帜树立起来,打破节假日、双休日,一切围着农民转。”王仁炎还幽默地说,那个时候咱们也不讲《劳动法》。

  把员工的精神活力调动起来后,王仁炎清醒地认识到,要把公司的业绩提高上去,必须抓品牌,建网络。没有品牌,网络将不堪一击,没有网络,品牌将无路可走。连锁配送需要精心布点,王仁炎从基层过来,了解基层供销社网络的优势,和基层供销社联合,成了萧山农资建立网络的第一步。

  基层供销社的网络健全,但是许多县市级农资公司与基层却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王仁炎提出了“我出钱,你出力”的合作思路,把基层供销社的仓库和人力用上,为铺建网络降低了人财物的成本。萧山农资引进品牌农资产品,用总代理、总经销的方式把品牌抓到手里,更加牢固了网络。

  管理和服务是网络的灵魂,王仁炎把农化服务放在了公司工作的重要地位,为种植结构层次高、农作物种类多样的萧山农村配备了高级的农技专家服务团队,并把管理细化,落实责任到个人,强化了网络管理。到2006年,建了8个配送站,30家农资超市,170家加盟店,200家村级便利店。萧山农资的销售额突破两个亿,经营化肥8.5万吨,其中萧山区外市场占到25%,农药达到2200万元,其中区外市场占到35%,萧山农资公司的销售量占到整个区需求量的90%以上。

  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王仁炎的个人努力分不开。为了规范萧山农资市场,打击假冒伪劣,王仁炎争取萧山区各部门的支持,成立了萧山农资协会。成立协会后,和工商部门联合查处区内假冒农资。当问到是否怕得罪人时,王仁炎严肃地说:“造假的人害了多少人?不能怕得罪他们,再说了,邪不压正。”

  王仁炎为了把教育学校办好,自己忙碌得像一个社会活动家。在成立萧山农资消费教育学校的过程中,王仁炎和萧山区政府领导、区工商分局、消费协会沟通,寻找最恰当的切入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提供农民维权意识成为了大家的共同目标。

  一切围着农民转,王仁炎一直在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当被问到他这个年纪了,热情是如何保持的?他神秘的一笑。

  一个朋友这么说王仁炎,“老王越来越年轻,为农服务,青春不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