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村工作的焦点锁定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2007年 11月,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再一次为“三农”赋予了新内涵、注入了新动力。
农资行业上下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才能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农资行业肩负的国家责任!
2007年,各国政府围绕《京都议定书》进行了新一轮的谈判;我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节能减排方面推出多项政策,积极引导农资生产领域走环保之路;今年,在国际粮食价格和化肥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同时,国际化肥产能减少的市场影响显现出来。国际化肥市场对我国化肥市场产生了不小影响,中国农资行业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愈加增强。
中国农资行业正是在这样一个国内经济发展强劲、与世界依存度加深的大背景下又走过了难忘的365天。
这是农资行业继续整合、发展壮大的一年!
这是农资行业国家责任增强、社会责任释放的一年!
这是农资行业从产品管理、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的一年!
这是农资经销商社会责任觉醒、群体形象提升、整体稳步提高的一年!
发展篇(上)
整合在继续
随着2006年年底化肥市场对外资的全面放开,化肥产业增添了新的“变量因子”,诸多专家呼吁: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快脚步。国家“十一五”期间化肥行业发展战略中结构调整的主题在深入持续。2007年,国家继续支持、推动基础肥料生产布局调整,引导基础肥料生产向资源地转移、集中;国家培育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肥料产业集团的步伐也在加快。一批大型企业航母涌现出来。比如宜化,作为中国最大的合成氨、尿素和磷酸一铵生产厂家,2007 年共投资25亿元,在贵州兴义、湖北宜昌、重庆万州等地建成四大项目,集团销售额在2006年突破100亿元的基础上,又将跃升至160亿元。
2007年整合速度加快,整合不再局限于小企业,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被兼并重组。4月,国务院刚刚批准中化集团与沈阳化工研究院重组,沈阳化工研究院被并入中化集团,成为后者的全资子企业;7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通知,中化集团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的重组已获国务院批准,中种集团将成为中化集团的全资子企业。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年初通过了自筹资金6.12亿元参与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增资扩股的议案,并投资建设50万吨合成氨、年产80万吨尿素项目;7月,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拟向贵州金赤化工增资4.5亿元资金,以加快煤化工项目建设。
2007年,农资行业在资本运作上频频出手,使整个行业获得了更有利的资金支持。
1月,浙江农资集团有限公司3.4亿元短期融资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大力提升了公司农资主业拓展能力;3月,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公开发行10亿元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和5400万份认股权证;6月,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化肥企业,共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10.1亿元;同月,湖北宜化以5.3亿元的收购价格战胜广西柳化,成功收购湖南金信化工;7月,中化化肥在香港股市增股发行4亿股流通股,为中化化肥带来23.24亿港币纯收入;同月,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800万元成功收购鑫泰化工55%股权,提升了该公司的竞争力。
发展篇(下)
在环保主题中奔跑
2007年,节能环保成为行业又一热点。4月,湖北省出台了对磷矿石征收价格调节基金,震动磷肥行业;7月,中国银监会出台信贷新政策,将节能减排信贷作为银行评级的重要依据。对包括化肥制造企业在内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严密监控;8月,《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面世;同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天然气利用政策》正式颁布实施,气头尿素的快速发展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硫酸钾镁肥》推荐性国家标准开始实施。
面对能源的紧张和各项政策的出台,化肥生产企业纷纷加大投入,通过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节能降耗,走循环发展之路。宏福总公司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2007 年三项节能降耗工程收效近1.5亿元;江西贵化将2007年定为企业的质量效益年,大力开展“三废”综合利用和水循环利用,“三废”综合利用总产值达2500万元;四川美丰今年投资1.50亿元进行技改,每年节能降耗产生效益2567万元;天脊公司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皂化废碱处理装置,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九江石化破解尿素生产技术难题;安庆石化“煤代油”工程开车一次成功,使尿素成本下降40%。
磷石膏排放一直是磷复肥企业“头痛“的问题。2007年初,宏福总公司作出的第一项决定就是抓好磷石膏渣场防渗治理二期工程,确保按期建成投运;而瓮福磷肥厂已开始向新建成的渣场输浆排渣;云南磷化采用高新技术提升技术装备,在中低品位磷矿开发利用研究和减排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庆涪陵化工投资约1.2亿元,实现了企业清洁生产和化肥工业废弃物的多元化再生;湖北三新磷酸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2007年成功开发出窑法制酸新技术,对低品位磷矿利用、节能、环保三大难题取得了新突破。
文化篇(上)
农资文化进入大年
2007年,“农资文化”成为一个热点词汇。不论是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还是企业的文化风格呈现,都让人有一种繁花似锦的感觉。
5月下旬,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与湖北宜化集团联合组织的“首届中国农资企业文化建设论坛”在湖北宜昌举行。随着我国农资行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都面临着战略转型、并购联合、应对外资挑战等管理变革问题,企业文化就逐渐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这些管理变革的最大制约因素。如何融合多元文化,提炼个性的企业文化,并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逐渐受到农资企业的高度重视。宜化集团进行的文化革命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化管理。论坛的盛况让人们感叹:农资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人们意识到在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农资文化”也正在悄然崛起,人们看到,文化改变了宜化,人们相信,文化还将继续改变宜化,文化将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农资企业。
中国农资行业即将进入一个更加彻底的市场经济时代 ,这种大环境给农资企业送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又好又快”地前行,这成为中国农资人面临的新课题。“农资文化”的日渐成熟让行业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看到了希望。
文化篇(下)
农资文化群芳绽放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国农资企业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服务三农,壮大行业的农资文化,并且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农资文化群芳谱。
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用他“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宜化文化重塑了一个崭新的宜化集团,成为业界的一个奇迹。宜化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统一价值观,宜化文化的终极追求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为本,以业为重”的文化主题,作为企业使命的“为农民服务”这五个遒劲有力的毛体大字已经成为中国农资行业众人熟悉的贵化标志,这也是江西贵化企业文化的一个缩影;安徽六国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把建设特色文化作为推进企业发展战略的一把“利器”,形成了“三讲五心”特色企业文化,已成为六国化工搏击市场、勇立潮头的一把利器;四川美丰大力倡导“以人为本,与人为善,诚信勤勉、共谋发展”的美丰文化,为企业“灵魂立法”,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适应力和持久力,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亲自担任主任委员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委员会;中阿公司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为中心,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为框架,构筑了制度+责任的企业文化,将人文与管理结合起来;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心连心文化形态,成为公司发展最深沉的动力源泉;四川省农资集团的“大农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航标,而在这种理念之下也衍生出一种“大农资”文化。
中国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超逸说,农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富民”。农资企业只有把承载“富民”理想的文化之根扎得越深,企业大树才会生长得更加茂盛。中国农资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宏大的整合时代,这对于农资文化应该说是一次机遇,我们的农资文化将进入一个五彩纷呈的多元化时代。
崛起篇
经销商在成长
伴随着农资行业整体的发展,作为中国农资行业另一翼的农资流通企业,在经过近十年的市场化历练后,在痛苦与奋进中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贵转变,在蜕变与飞跃中重新崛起,因此2007年成为了一个新的起点。
原先隶属于供销社系统的农资公司在经过改制等一系列市场磨练后,恢复了新的活力,正日益成为农资流通领域的主力军。比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在沉寂多年后,经过“三置换一保障”改革,重新在当地市场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新的农资流通生力军也在实践中成长。8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顺利完成了工商登记增项,将“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纳入集团公司的经营范围,这标志着邮政集团正式踏足农资营销体系。
农资连锁在经过前几年的热闹后进入到一种稳健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年初,在徐州由供销社、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江苏润禾农资,以多元的资本构成、开放的合作姿态、区域整合的趋势揭示了流通领域的新方向。新疆博乐建成首家农资批发市场、河北农资丰泽苑在玉田加盟店发展农资农业合作社,创新了新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模式。
金秋巴蜀,繁花似锦。2007年11月4日,2006—2007全国百佳(优秀)农资经销商颁奖典礼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300多位农资人共聚一堂,一起分享农资行业成长的荣耀。
在大会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顾国新对正在崛起的农资经销商群体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农资经销商是农民的朋友、政府的助手,农资流通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作,所有农资人应该为此感到光荣。虽然目前的市场环境很艰苦、竞争很激烈,但是在这个默默奉献的群体中,一批优秀的农资企业、一批优秀的农资经销商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倾心为农、知难而进、勇挑重任、创新发展的拼搏精神与诚信品质为中国农资流通树立起行业典范。
河北金桥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东桥作为中国当代优秀农资经销商的代表在颁奖典礼上表达了农资经销商群体成长的信心:农资明天会更好!
国际篇
进入全球化时代
在农资全球化加剧的大背景下,2007年9月,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国际主要农资生产、流通企业的精英们围绕“内外资的融合与发展”展开思想碰撞,又一次在农资行业掀起顶级“头脑风暴”。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生产与贸易委员会执行秘书米歇尔先生在2007年数度来到中国,与中国农资行业保持了密切的接触。中国在国际农资同行眼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同时,农资全球化也为中国农资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年初,贵州宏福公司粒状一铵登陆澳大利亚,标志着宏福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宏福外贸公司首批湿法磷酸也顺利出口。8月,宏福公司还积极参与了沙特阿拉伯拟建的290万吨磷酸二铵项目和1300万吨磷矿石采选子项目的国际投标;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六国”牌英文商标“LANDGREEN”,已先后在韩国、缅甸、越南、伊朗、印度等5个国家注册成功,为“六国”产品拓展国际市场铺好了路;8月,山西丰喜肥业与加拿大汉枫缓释肥料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建设大颗粒尿素改建涂硫尿素等项目。
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农资行业在国际市场将会获得越来越大的施展空间,将会赢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