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1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凉山实现烟农收入8.8亿元


  本报讯  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产地, 四川凉山始终把烟叶生产放在重要位置,突出抓好“计划种植,合同收购”, 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稳定发展,有效掌控烟叶生产大局,确保了烟农增收和企业增效。2007年,在国家严格实行“双控”,计划减少的前提下,实现烟农收入8.8亿元

  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总人口435万,其中彝族人口占43.5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烟叶生产是“农民增收离不得,财政增收少不得,企业增效垮不得”的“黄金产业”。但由于过去管理较为粗放,全州烟叶生产不到收购结束谁也说不清,道不明,计划总是统计加估计,给生产、收购、调拨、计划控制带来了诸多矛盾。

  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为了有效落实国家“双控”,确保“计划种植,合同收购”落在实处,针对2007年“前涝后旱、北涝南旱”的异常天气,全州田管工作变压力为动力,掀起了“狠抓田管、抗灾夺丰收”的高潮,从规范管理入手,积极探索现代化生产方式。各产烟县市认真抓好理沟培土、防洪排涝,促进中上部烟生长发育;抓好打顶抹杈,促进上部烟叶“翻顶”开片;抓好田间卫生,减少病害发生;抓好成熟采烤,提高下部烟叶烘烤质量等措施落实,彻底扭转了“大农业、大生产,田间长,地头生,难以掌控”的局面。由于抓早动快,行动迅速,指挥得力,措施有效,烟叶生产实现了以合同制为主线,计划执行的刚性有突破;以信息化为手段,管理有新突破;以调整结构为重点,优化布局有新突破;以育苗为起点,专业化服务有突破;变压力为动力,后期田管有突破的“六个突破”性发展。

  全州共落实种烟乡镇196个,比2006年减少9个。种烟村1007个,比2006年减少36个。烟农8.84万户,比2006年减少2.47万户,撤消了21个收购条件差、交通不便、无通讯信号的烟叶收购点。种烟向有积极性、有文化、有技术的烟农集中,规模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户均种烟5.48亩,其中越西县达到10亩以上。同时将单品种种植规模控制在总面积的50%以内,深受工业企业喜爱的“清香型”优势品种红花大金元去年种植12.62万亩,占25.72%,较2006年提高12.81%;云烟85品种23.01万亩,占46.91%,较2006年降低25.85%;云烟87品种11.71万亩,占23.87%,较2006年提高12.71%;其它品种0.7万亩,占2.91%,较06年提高0.32%,品种布局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实现了100%漂浮育苗、100%集约化育苗、100%商品化供苗,并在西昌天喜花卉基地进行工厂化育苗试点,育苗1.27万盘,建设普改密烤房1954间,投入300万元,为“诚信烟农”配备多功能小型农机具561台。 

  全州建立了烟叶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96%的烟叶工作站(点)实现了数据适时传输和“一打一扫”,建立了各烟叶仓储中心的局域网,实行“两扫”入出库,完成了烟叶原收原调“一打三扫”工作流程,全面施行“原收原调”,实现了从合同签订、生产收购到调拨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共签订《烤烟种植收购合同》8.84万份,落实面积48.04万亩,签订合同收购量146.4万担。烟叶生产虽然在种植规模上退了一小步,但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上却迈出了一大步。全州共收购烟叶147.77万担,上等烟达49.5%,比2006年提高8.04个百分点,桔色烟达68.4%,比2006年提高17.59个百分点,烟农收入达8.8亿元,实现了“控得住、稳得住”、烟叶质量提高、烟农效益增加的目标。(李友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