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祥云”主帅
——记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胡华文
本报记者 吴江

  2007年对于化肥市场是令人感叹的一年,同时也是“祥云”大踏步前进的一年。不平静的市场印证了胡华文的睿智与果敢,他以犀利独到的慧眼,斩获了市场,令人刮目。有人预见:由于胡华文预见性的成功布控,使“祥云”打乱了化肥市场原有的资源布局,将引发2008年化肥市场的重新洗牌。

  综观成功者的路途,总是有失败做老师,但是,胡华文却是一个缺少失败的成功实践者。他33岁走马上任之初设定的主线,未曾让“祥云”走过弯路,他瞄准的目标始终让“祥云”步步为营。

  如今,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胡华文,踌躇满志。回顾他多年来的行走轨迹,正是“祥云”从一个亏损的小磷肥厂跃升为祥云集团的辉煌发展历程。

  剑锋出鞘  崭露头角

  1989年,大学毕业后的胡华文作为一名普通员工被分配到祥云集团的前身武穴市磷肥厂。当时由于设备技术落后、市场低迷,企业一度陷于低谷,濒临倒闭的边缘。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胡华文并没有让人感受到后来叱咤风云、行走化肥界的感觉,不知不觉在基层干了几年。但是,从1992年任团委书记到三年后升任总经理助理,年轻有为的他开始崭露头角。

  1995年,化肥行业的第一个严冬来临,化肥价格下滑,企业亏损,原本就经营困难的武穴市磷肥厂更是负债经营,举步维艰。然而,困境却把胡华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上。2000年3月份,市委组织部开始公开选拔武穴市磷肥厂总经理,毕业后就来到这片处女地的胡华文,投票后被一举推选为总经理,临危授命的他开始了辉煌事业的起步。短短半年后,33岁的他就已经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一肩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种机遇吧!

  上任后的胡华文为企业的生存动了一番脑筋。为了让脆弱不堪的企业不再发生动荡,他没有进行任何人事变动,只是给每个老班子成员配备了一个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做副手,半年后才将这些年轻人一次性全部调整到位,“四两拨千斤”的用兵之策,实现了企业的平稳过渡。

  人员配备了,生存依然是问题。为了求得生存,胡华文依靠自己犀利的眼光,瞄准目标,开始寻找自己的市场,挖掘“祥云”的第一桶金。当时,祥云集团只有两套硫酸生产装置,规模还只是10万吨/年,磷铵虽然年产7万吨,但是由于成本原因也只开了29500吨,就这样还每月亏损170多万元。为了改变被动局面,胡华文提出了以磷铵和复合肥为主,确立了“以肥为主”、“盘活现有装置求生存”的发展方针。短短半年的时间,企业很快扭亏为盈。

  解决了企业当务之急的生存问题,胡华文在沿着“以肥为主”思路发展的同时,又将发展战略调整为“以化养肥”,提出“盘活现有装置求生存,开发机械化工求发展”,在2001年开始开发机械化工。21世纪初,化工产品利润非常低,开发过程中企业吃了不少苦,虽然没有赚到钱,但是,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祥云”的企业架构日渐清晰,为未来发展做好了准备。如今,“祥云”的化工产品间苯二酚就是用硫基复合肥和硫酸的副产品为原料生产,不仅为日后“祥云”化肥、化工两条腿走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实现循环发展拓宽了路子。

  2003年,改制后的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了集团公司股份化、多元化综合发展道路,将战略延伸为“以肥为主、以化养肥、肥化互动”两条路子走,并转回头做大做强磷铵、硫酸、复合肥等主导产品。用化肥反哺机械化工,使机械化工逐步走向正轨,同时也打造了肥、化双轨赢利增长模式。目前,他们开发的高效广谱抗菌素——三氯生已经在全国首屈一指。

  不可否认,从走马上任时的“盘活现有装置求生存,开发机械化工求发展”,到后来的“以肥为主、以化养肥、肥化互动”,胡华文不仅为日后在资源主导的市场中实施“低成本扩张”和“成本制胜”铺平了道路,更为未来“祥云”的绽放,埋下一粒萌发的种子。

  抓大放小  成本制胜

  有人说过,判断一个机会能否成为商机,必须使其丧失在终端市场的可复制性,否则就意味着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为了打造不可复制性,胡华文始终是逆流而上,逆势而为。

  记得化肥界一位颇有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充分体现在社会的分工协作上,产业链条过长将会影响化肥企业的发展。胡华文认为,在中国,置得起“锅”、买不起“米”的怪现象随处可见,市场迫使企业不得不延长产业链。目前的化肥市场,企业的原料成本不相上下,生产工艺也没有太大差异,大家起点相同,拼的就是成本,而原料价格却受制于人。他认为,要赢得未来,就不能按照别人画好的线路行走,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化肥市场求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紧紧抓住资源,拉长产业链。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打造自己的“原料库”,胡华文开始围绕资源做文章。当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化肥企业,开始意识到被人卡住“喉咙”而纷纷采用联姻、重组和联盟等方式、策略控制资源时,胡华文已经从源头建立了自己的产业链条,并在确立战略方针之初,就把磷矿、硫铁矿、硫酸等资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用矿、酸、运输优势“三足鼎立”的制导方针支撑起“祥云”的发展。

  近年来,磷矿一直是制约磷肥企业的主要问题,不仅开矿成本大,而且资源也日益紧张。祥云集团地处湖北,有着天然的磷矿资源优势,几年前,胡华文率领“祥云”开始致力于磷矿基地建设,他们在上马磷矿基地项目的同时,在宜昌建立了60万吨的选矿厂,特别是获得地方的支持后,2008年县政府还准备为“祥云”配置一个电子矿山。

  硫酸也是支撑磷肥企业发展的主要资源,特别是在国际硫磺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将生产线改为硫磺制酸的企业让硫磺“吃掉”了大部分利润。而“祥云”多年来一直坚持走硫铁矿制酸的道路,从2001年起就开始建设新硫酸装置,先后建设了4套硫酸装置,规模达40万吨,如今“祥云”硫铁矿制酸100-200元/吨的利润优势日渐明显。2007年12月,湖北祥云集团投资7600万元的20万吨硫酸工程正式点火,标志“祥云”硫酸产能又有了新突破,成为全国硫铁矿制酸第二大生产企业。进入2008年,面对日益吃紧的硫磺行情,雄心勃勃的胡华文准备再建一个40万吨的硫酸装置,将硫酸生产规模提升到国内首位,为磷铵60万吨的产能配套和合成氨延伸民用燃料再添新动力。

  在世界石油价格日益飙升和中国物流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运输成本也是制约化肥企业开辟市场和稳固市场的重要因素。“祥云”依其天然的地理位置,顺风顺水始终让“祥云”能够依靠运输成本优势,稳固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近几年“祥云”在自己的厂区内先后建设了11个小码头,下通上海,上达重庆,并贯穿江苏省的每个角落。同时,通过鄱阳湖和洪泽湖,“祥云”也可以将合成氨、硫酸、磷铵等产品以相对低廉的运输价格,辐射到水陆便利的地区和省份,这更让具备了磷矿、硫酸资源优势的“祥云”如虎添翼。

  一路走过,胡华文大刀阔斧地围绕原料主线构建的企业框架日渐明朗,在当前节约成本型、销售市场型营销策略中,占据了最为积极的资源优势地位,使“祥云”一举成为成本制导型企业。

  济贫慈民  勇担责任

  对于民营企业,有人这样断言:民营企业大多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少会拿出自己的钱为社会做事。然而,“祥云”发展后催生的却是“造福一方百姓、回馈企业员工”的责任理念。早在几年前,“祥云”就用企业所得为厂区周围低洼地的居民盖了“移民村”,让他们迁出危地,住上新楼房。在企业内部,胡华文也将员工利益与客户收益等同一个高度。

  “祥云”的企业经营理念中这样写道:“为客户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幸福、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在民营企业并不多见。胡华文认为,企业要发展仅仅依靠几个干部不行,关键是怎样把全体员工带动起来,让他们感到工作中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这才是企业长久不衰的第一法则。目前,“祥云”员工人均年收入已经由8000元增至2.3万元。2008年,他们在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平台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将再次把上调员工工资提到议事日程。

  几年来,为了将发展成果惠及农民,“祥云”一直不懈地努力着,甚至不惜用企业的商业利益为代价。2007年是全国农资市场不平凡的一年,市场形势变化多端,各种原料价格飞速上涨,很多农资生产企业经历着市场“严寒”的考验,终端价格也是一涨再涨。在这种形势下,有些企业开始采取特别“措施”,乱涨价、偷降含量,甚至一些收到货款的大企业也不惜以诚信做代价、在发货前重新要求补差价款,不平静的农资市场蒙上了一层阴霾。

  终端每一次涨价不能给胡华文带来丝毫的愉悦,却让胡华文的心痛苦地缩紧,他首先想到的是农民如何承受。胡华文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诚信就没有市场,谈何发展?谈何做大做强?”在一种责任感的驱使下,胡华文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勇敢地向市场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祥云”向全国的客户做出公开承诺,“绝不把市场成本转嫁给经销商和农民”。他们在绝对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依靠自身强大的原材料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努力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做文章,最终使“祥云”对大客户的让利达4000万元。

  胡华文的承诺像一个信号,更是一种姿态,向化肥市场中的不规范发出无声的挑战,使“祥云”品牌在人们的心目中陡然提升。

  行动者有未来。回顾胡华文的创业史,祥云集团的发展就是见证。2007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视察祥云集团时说,几年来祥云集团的发展真快呀!作为民营企业不简单。

  如今,祥云集团在胡华文主帅的带领下,在营销总监胡均斌以及复合肥销售经理胡志明等实力派、少壮派人物的辅佐下,已经从不知名的小磷肥厂,发展成为集磷化工、硫化工、氨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机械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硫酸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已经成为全国硫铁矿制酸第二大生产企业。同时,磷铵达到65万吨,复合肥达到100万吨,磷肥达到20万吨,磷酸达到35万吨,合成氨达到10万吨,公司销售收入由2003年的2.73亿元增至2007年的13亿元。几年来,“祥云”上缴国家税收达4.4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2亿元。“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化工企业、打造50亿祥云、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成为“祥云”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从2007年4月2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揭晓的那一刻起,“祥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