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闻快餐


  ○ 2007年12月我国棉花进口量再现“井喷”之势。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07年12月份我国共进口棉花32.26万吨,较上个月大幅增加22.08万吨,增幅216.83%;较去年同期增加8.23万吨,增幅达到34.25%,进口量创2007年最高。据统计,2007年前12个月累计进口245.96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18.28万吨,减幅32.47%。另据统计,2007/2008年度前4个月累计进口79.5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8.17万吨,增幅29.58%。

  ○ 2007年1—11月全国纱线纱线出口增长幅度回落,出口价格下降。1—11月纱线进出口额为113.93亿美元,同比增长12.04%,其中,出口金额72.88亿美元,同比增长20.82%,出口数量254.29亿吨,同比增长26.07%,出口平均单价1.09美元/公斤,同比下降4.16%。进口金额41.06亿美元,同比减少0.76%。同2006年同期相比,出口金额增长幅度(25.27%)回落了4.45个百分点,数量增幅(29.34%)回落约3.27个百分点,出口价格下降幅度增加1个百分点。

  ○ 江西省确定今年棉花主栽品种。从江西省经作局获悉,最近,江西省有关部门确定了该省今年的棉花主栽品种。今年江西省确定的棉花3个主推品种是赣棉杂1号、鄂杂棉10号(太D5)、湘杂棉8号。6个示范品种为:中棉所62、赣杂棉3号、红鹤3号、金农棉2号、中棉所55、鄂杂棉24号。

  ○ 邯郸市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纺织专项资金支持。近日,河北邯郸海盛威集团吸湿快干系列面料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和邯郸纺机3000吨芳纶1313纤维生产线项目获得国家纺织专项资金支持。此次河北省共有5个地市的6个项目获得国家纺织专项资金支持。  

  ○ 越南棉花仅能满足1%的市场需求。据越南《经济时报》报道,越南现有棉花种植面积约为6000公顷,产量为2600吨,仅能满足约1%的国内市场需求(越南棉花的需求量为每年20万吨)。根据2001—2010年越南棉花种植计划,越南将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至15万公顷,满足国内纺织业近一半的需求。

  ○ 2007年宁波口岸原棉进口大幅下降。据宁波海关统计,2007年宁波口岸累计进口原棉4.4万吨,比2006年下降55.8%,价值6475万美元,同比下降51.2%。2007年宁波口岸原棉进口的平均价格为1457美元/吨,比2006年上涨了10.4%。2007年宁波口岸分别从印度和美国进口原棉2.1万吨和1.7万吨,分别下降了33.9%和61.5%,两者合计占进口总量的86.3%。从2007年宁波口岸原棉进口情况来看,国家对棉花进口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纺织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基数越来越大,导致国内棉花供求一直存在缺口。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棉花供应偏紧,价格也普遍上涨。

  ○ 阿根廷宣布延长“最低特别进口税”实施期限。近日,阿根廷经济、生产部宣布将2007年5月15日第509号法令中公布的“最低特别进口税”(简称DIEM)的实行期限由原定的2007年12月31日延长至2010年12月31日。该项税率的实施范围包括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等产品,其中涉及约500个税号的纺织品服装产品。该决议中提到,根据实施以来信息收集情况看,所涉及行业的不同企业代表均有将该项税率继续保持下去的需要。他们认为这可以保证本国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使其免受由进口激增带来的损害。 

  ○ 安徽望江棉企回款帐期遭延长。目前,在现货销售方面,当地3级皮棉价格为13800元/吨(净重结算,提货价),首付60%—80%,余款在一个月内结清。由于部分棉花企业对后市信心不足,为缓解库存和资金压力,又进一步延长了结算期限,很多企业都表示愿意接受1—2个月的承兑汇票;如果货款逾期尚未付清,则可以农发行同期贷款利率计息。该县一些棉花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借此扩大成交量。不过,由于纺织企业资金紧张,加上下游市场持续疲软,现货市场成交量依然比较有限。

  ○ USDA1月报告全面调减全球棉花数据。1月11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棉花供需预测月报全面调低了2007/2008年度的全球棉花期初库存、产量、消费量、贸易量和期末库存量。中国大陆、巴基斯坦、非洲法郎区和叙利亚等地区的产量都将减少,而印度产量有所增加;全球消费量下降,主要反映在印度和中国台湾的下滑;全球贸易量调减10.9万吨,为890.1万吨,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进口的减少,尽管巴基斯坦进口的增加可以抵消一部分;全球期末库存减少11.7万吨,为1192.1万吨。(本报综合报道)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