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本年度后期棉价上涨空间不大

本报记者 吉宝飞

  棉花价格的后市走势、2008年纺织企业形势、纺织品出口局势都是当前业内的敏感话题,也是业内人士最关心的问题。在2008年棉花形势分析会上,全国供销总社棉麻局局长、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史建伟指出,受内需不旺影响,2007/2008年度后期棉花价格上涨空间不大。

  与史建伟的观点相呼应的是,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朱兰芬认为,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将成为企业生存与否的分界线,而2008年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注定对棉花经营企业和纺织深加工企业都将是不平常的一年。“虽然2008年我国纺织品的全球贸易份额将大增,但仍有限乐观。”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张锡安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分析也印证了朱兰芬的观点。

  国内市场底气不足

  通过对国内棉纺形势的分析,史建伟和朱兰芬都认为支撑棉花价格上涨的国内纺织市场底气不足,将面临众多利空因素。

  据中国棉花协会调查,2007年棉花产量预计为750万吨,2007年9月—12月,预计进口棉花70万吨,全年进口约280万吨。2007年1月—11月,我国累计纱产量为1805万吨,同比增长17.06%。出口退税率的降低与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产品获利空间减小,企业出口积极性降低,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1-9月份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下降。

  针对2007年以来其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部分棉商炒作后期棉价大幅上涨,史建伟认为后期棉价很难出现大幅上涨,其根本原因是内需不足。

  对比2007年棉纺织行业效益下降的情况,朱兰芬从用棉成本、用工成本、企业管理、扩大生产能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了2004—2006年棉纺业获利的主要原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进口棉低于国棉、社会保障成本低、产能扩大等是前几年棉纺企业利润增长的途径。

  新劳动法下社会保障成本的逐步体现、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提高、环境治理、水电煤运输等价格的上涨、人民币的升值、2008年滑准税下进口棉高于国产棉等都是挤压棉纺织行业利润的重要因素。这些不仅是朱兰芬认为2008年棉纺织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的理由,而且也是史建伟认为内需不足的主要依据。

  对于2008年棉纺织行业,朱兰芬表示,从国内外市场需求来看,对棉制品的消费仍是增长的趋势,但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快,出口幅度可能下降。2008年仍将有不少企业将新增生产能力或进行技术改造;根据中国化纤协会2007年12月提供,2006年棉型化纤供应量为710万吨,按此计算2006年棉纺织业用棉比为61.5%;而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将成为企业生存与否的分界线。因此,2008年对棉花经营企业和纺织深加工企业都将可能是不平常的一年。

  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张锡安在分析我国纺织国际形势时指出,虽然2008年我国纺织品的全球贸易份额将大增,但仍有限乐观。他认为,中国企业只要控制好出口增长节奏,而欧美的贸易环境不会有大的波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将是渐进式、平稳的增长,但要制定一系列防范不确定因素出现的措施。

  张锡安预计,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额将超过27%。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高速发展,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价格也逐年提高,单纯依靠数量增长的出口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2007年前11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平均单价为1.97美元/件(套),较2002年的1.53美元/件(套)上涨了29%,我国服装单价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五年增长,而且较2000—2002年的增幅有加快之势,涨幅均在10%左右。其表示,我国棉制服装占我国服装出口的46%占比逐年增加,棉布占面料出口的27%,较化纤面料少7个百分点。

  中外专家对2008年经济走势的判断是增长继续放缓,新兴市场继续保持强势,金融风险应重点关注等观点。对于亚太地区经济而言,2008年是一个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减速和对亚太地区制成品需求的下降,由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不过该地区的前景依然较为乐观,在外需减弱的情况下,内需将为2008年的增长提供动力。中国将继续引领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多数经济体将继续保持超过潜在增长率的强势态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