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数字变化 展现成功跨越

本报记者 韩志峰

  一年又一年,这些数字都在一点点地累积、一次次地变化,从负到正,从低到高……

  这些数字,已不仅仅是用于统计的指标,她们的世界里满含着全国供销合作社人的喜怒哀乐、艰苦辛劳。她们的一次次变化,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从1992年以来十多年间由主营业务日益萎缩、亏损严重到全面改革、走出低谷艰难历程的真实写照;是全国供销合作社人不断解放思想,始终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坚持市场取向、坚持改革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些数字,曾经是冰冷的、令人担忧的,但如今的她们已经改变了容颜,变得让人欣慰起来、快乐起来。这些欣慰与快乐尽管已经成为过去,但必将鼓舞着我们继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深入推进“四项改造”、大力实施“新网工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在农民经济合作中的带动作用,在农村社会服务中的骨干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出新的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

□ 本报记者 韩志峰

 

  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

  2008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全国供销合作社人就迎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央财政正式设立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专项资金首批3.5亿元正陆续拨付到位。自2006年6月国务院同意全国供销合作社实施这一工程以来,各地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主动,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欢迎。如今,全系统已发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网点13.5万个,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网点17.5万个,建设各类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15.4万个,覆盖面达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30%。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供销合作社系统在现代流通、合作社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等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所涌现出的一个个典型和经验,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至今,许多人依然记忆犹新。

  2007年11月30日,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单位发起成立的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正式成立,约600万农产品经纪人终于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维权组织、服务平台。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前后,供销合作社在参与立法、开展培训、解法普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截至2007年10月底,全系统累计投入学习经费2100多万元,举办培训班2500多期,培训人数达到18.2万人次,受到供销合作社系统干部职工、村委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广大农民的欢迎。

  同时,供销合作社自身在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系统创办、联办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21967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销售等各个领域,入社社员总计达到543万户,平均每个社拥有社员247户,是全国平均数(每社平均158户)的1.6倍;每年为社员实现收入219.35亿元,户均4040元。共创办各类行业、专业协会1.4万多个,入会会员213万个,分别较2006年增加29%和31%。

  在实现“新网工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上,一方面,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对接。据统计,现有的17.5万个便民超市,全部设有农产品销售专柜,有100多类500多种农产品进入连锁经营网络。全系统对550家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为专业合作社产品入市交易开辟了便利通道。另一方面,总社大力开展“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召开“‘新网工程’、‘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对接展示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开辟新渠道。如今全系统已培育1916个“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示范专业合作社,并举办一次对接会,“新网工程”龙头企业与参展的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产品购销协议,成交额达6480万元。

  在全系统大力实施“新网工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各地纷纷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成为全系统的良好典范:山东莒南县供销社探索出的“莒南经验”、浙江瑞安供销社推进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农合联”的迅速发展、河南供销现象以及江苏、山东等地创新建立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的热门话题。

  同时,系统内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在农资、棉花、农产品、连锁等多个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如总社直属龙头企业——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与各地供销社联手,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建立800多个农资配送中心和1800多个农资连锁经营店,辐射地域达1200多个县,已成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最大的经销商和服务商。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按照“小超市、大连锁”战略布局,积极实现与“三农”对接,截至2007年,已在全国14个省份拥有18家区域控股子公司,发展经营网点5.2万多个,2007年预计经营额达120亿元,成为中国农村连锁经营前10强的重点龙头企业。江苏苏果集团以南京为基地,发展连锁经营,不仅占据了南京超市业态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人们描述为“在南京,想找一个从未在苏果买过东西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外地农村市场,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6省建立1000多家连锁店,这些店大多在郊县乡镇,真正为农村带来了现代化的流通方式。

  还有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再生资源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浙江供销超市等,都是系统内可圈可点、在自身经营取得良好效益同时积极发挥助农增收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他们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团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网工程”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供销合作社改革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这些令人鼓舞的新闻、现象、数字与典型,是供销合作社近些年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供销合作社此时此刻的“再现辉煌”与计划经济年代的辉煌相比已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10多年间,数字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

  从1992年到2006年十四年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经历了一个由主营业务日益萎缩、亏损严重、队伍不稳、人心思走到全面改革、加强管理、走出低谷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2年到1998年。全系统连续亏损,最高亏损年份1998年达到156亿元,加上沉重的人员、债务包袱,股金风波的冲击,供销合作社曾面临崩溃消失的边缘。

  第二个阶段是1999年到2002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把工作重点转向扭亏增盈。1999年专门召开扭亏工作会议,2000年第三次全国供销合作社代表大会、2001年三届二次理事会,都把扭亏增盈作为大事进行部署,并且提出供销合作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会消灭供销合作社。2000年全系统扭亏为盈,当年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3.77亿元。2001年,情况进一步好转,汇总实现利润16.39亿元,2002年达到28.6亿元。

  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总结系统改革经验、巩固扭亏增盈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四项改造”(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合作社的指示和要求,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使供销合作社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社有企业活力得到增强。经营状况逐步好转,汇总盈利连年大幅度增加,2003年42.3亿元,2004年50.5亿元,2005年65.9亿元,2006年达到79.5亿元;

  二是债务包袱得到初步化解。

  三是社有资产得到保全,供销合作社的为农服务实力有所增强。改革初期,供销合作社的所有者权益一度滑落到477.64亿元,到2006年底增加到893.08亿元,增长87%。

  四是队伍得到稳定,体系得到巩固和发展。截至2006年底,供销合作社有省(区、市)联合社31个,省辖市(地、盟、州)联合社342个,县(区、市、旗)联合社2374个,基层社21617个(按经济区设置),社有企业47303个,各类经营网点和产业活动单位42万个。

  五是购销额逐年扩大,在农村中的主渠道地位得到了巩固。2006年全系统购销总额突破1.36万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供销合作社的化肥销售额占全社会的70%左右;棉花收购额占全社会的60%左右;再生资源的回收额占全社会的52%左右。供销合作社总体上已经走出低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销合作社再次吹响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争做贡献的号角!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曾在2007年初的总社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供销合作社已经进入联合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也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曾经走过的道路,正如国务院领导同志指出的那样:供销合作社系统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特色、农村特点、时代特征、供销社特性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之路!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