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一轮的回归、新一轮的创新,让供销社
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重新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

回归中创新 创新中回归

本报记者 于璐娜

  河南省兰考县陈寨合作社用文艺汇演宣传合作社精神。本报记者 郭昌盛 摄

  2007年刚刚过去,当我们翻看一个县市级供销社主任的年终总结,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语言——“经过三年的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三年规划基本实现,日用品、农资连锁网络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今年1至10月共计销售天目湖土特产3000多万元,其中,溧阳主打农副产品天目湖砂锅鱼头销售6万只,溧阳风鹅28万只,天目湖白芹20万斤,助农增收500多万元……”

  在过去的五至八年间,越来越多的供销社在经历了“扭亏”、“刹车”及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整改措施后,走出了低谷;如今,大多数供销社主任可以在年终总结中扎扎实实地记录一组组供销社为农服务的数字,真真正正体会一个供销社人因农而生、为农而在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今日看来,这种踏实的幸福感来自理想的坚定、方向的明确,更来自于改革创新的思维突破;然而,就在五年前,还有不少供销社徘徊在改革阵痛所带来的困惑之中,缺乏足够的信心阔步前行。刚刚在“消灭亏损的战斗”之后恢复元气的供销社,究竟还能走多远?供销社的地位何在?供销社的作为何在?

  2003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篇题为《供销社:扎根农村再成龙》的通讯在整个供销社系统甚至社会上引起共鸣。这篇报道大篇幅报道了十六大之后,供销社积极完善服务网络、兴办农村超市、发展专业合作社、培育龙头企业等事业的开展情况。 

  2003年11月23日,新华社记者在国内动态发表了《村村有网点,店店无闲人——河南省林州市供销社发展调查》,全面报道了林州市供销社发展农村网点,开展连锁配送,为“三农”服务的情况。

  河南林州市供销社——这个昔日供销社“扁担精神”的发源地,用自己真诚为农服务的举动,再一次激发了供销社人新一轮的创业激情。很快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就在新华社记者的调查报告上批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供销社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

  是的,“扎根农村”的供销社可以“再成龙”。供销社人已经意识到,自己新一轮的创业将从农村开始,自己未来的事业将在农村成就,这将是一场回归中的创新,创新中的回归。

  主导农村现代流通

  2003年6月,很多供销社人都被一篇题为“506家超市急侵供销社 德隆立志农村沃尔玛”的新闻报道刺激着眼球。2003年4月,一家注册资金5000万的山东德农农资超市有限公司,依托德隆国际战略投资公司的强大资金背景,迅速在农业产业化发达、供销社与农民关联度较高的山东全省扩张门店。

  “德隆的远景是建设百年老店,成为中国最大的农村零售商业企业和综合服务企业,成为中国农村的‘沃尔玛’”。德农总经理当时这句豪言壮语虽然后来伴随着德隆资金链的断裂而成为泡影,但却让供销社意识到,狼真的来了。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正携手商业资本向供销社传统的经营方式发起最猛烈的冲击。

  2003年,全国供销社系统拥有50万个经营网点,但在整个供销社系统中,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商场仅有百余家。

  面对这样的局势,2003年5月10日,回良玉副总理又就此事专门批示:“北京德农农资超市公司进军农资市场,对供销社系统是一个挑战。真挚地希望各级供销社通过‘四项改造’,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总社领导在考察山东之后,语重心长地强调:“发展农村流通网络的机遇不会很长,也就是两三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最好的防守是出击。为了对全国供销社系统的传统经营网点进行大规模改造和重组,重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2003年11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牵头,联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和知名民营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了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以产权为纽带进行管理。

  供销社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模式、全新的体制在现代流通领域的这次发力,为全系统联合发展、重塑网络吹响了号角,也做出了示范。截至2007年,“新合作”已在全国14个省份拥有18家区域控股子公司,发展经营网点4万多个,年销售规模达到120亿元,成为中国农村连锁经营前10强的重点龙头企业。

  经营业绩只是“新合作”扎根农村的一个注脚,更多的注脚来自农民的切身感受。在河南南阳,遍布全市的2460家“新合作”超市和农家店,不只是一个购买日用品的地方,辣椒、香菇、山药等等这些当地农民生产较多的农产品,均可以通过“新合作”的农家店畅通销售;洗浴、理发、征订报刊、话费收缴等系列化社区服务在这里也可以“一站式”获取。“一网多用”,这就是“新合作”超市扎根农村的战略性经营措施。

  整合发展、现代化经营的供销社流通网络正将供销社在农村市场的传统优势放大。2005年2月起,商务部在全国进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供销社的网络在其中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2006年时,全国供销社系统已经有近50%的经营服务网点得到改造或业态转换,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达2500多家,并涌现出像中国农资、新合作、江苏苏果、浙江供销超市、安徽辉隆、新疆农佳乐等一批有品牌、成规模的大型流通企业。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赢得了农民的赞誉,增强了供销合作社的实力,推动了农村流通现代化。

  2006年,当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销社人已经有足够的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2006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中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的作用。同年6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要在全系统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简称“新网工程”),在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新网工程”成为新时期供销社人的雄心壮志,并且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就在不久前,“新网工程”项目被财政部列入国家支持项目,并从2007年起列专项资金3.5亿元;商务部明确要把“新网工程”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重点;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支持13亿元;有13个省从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支持“新网工程”的建设,据统计总额有近5亿元。

  前进的路不再孤独,供销社用行动博取了信任与支持。对供销社来说,发挥在农村现代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将是一个正在走近的目标。

  带动农民经济合作

  如果说供销社在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来自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传承,那么供销社在组织农民合作方面则具备着一种近乎天然的优势。正如山东寿光供销社一位搞农资的人士所说,供销社的业务员都是当地人,与农民很熟,农民如果一时手头没钱,还可以先赊后还,供销社有些优势是外来资本无法比拟的,事实也证明,对于农村社会出现的任何动态,供销社只要行动起来就会获知更多。2003年前后,各地供销社普遍展开了一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深入调查。农村合作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让很多供销社意识到了发展契机的到来,一场全面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行动势在必行。这是客观形势所逼,也是供销社持续发展所需。

  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是供销社全面参与合作经济发展的举措之一。各级供销社联合社,特别是县联社,逐步从注重自身经营转向加强对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从对本系统的管理转向积极为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法律维权和政策协调等服务。

  2006年10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专门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意见》,首次提到了发展“农合会”的紧迫性。文件明确地指出,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即将实施,国家有关涉农部门将从各自职能和业务出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多项政策扶持和服务,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与联合,这将是一个更好的发展契机,供销社应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组织基础。

  全国供销社系统都在行动。截至2006年底,黑龙江、吉林、宁夏等6个省(自治区)由省(自治区)供销社牵头成立了省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全国50%的市级供销社和45%的县级供销社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网络,并向乡镇延伸。

  2006年10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时,供销社在新一轮合作经济发展高潮到来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法律颁布次日,全国总社就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系统以贯彻落实合作社法为契机,紧紧围绕促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发展,着力提高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同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开始大力开展“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着眼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工程实施两年来成效显著,共有1916家专业合作社入选,发展入社农户139万户,年帮助社员实现收入163亿元。入选工程的专业合作社中,90%以上的有完善的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84%的进行了工商注册,82%的建立了标准化的生产基地,45%的通过了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或有机产品认证。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供销社,正通过合作制力量的积蓄与勃发,带动更多农民融入市场经济,成长为市场的主人。

  担当农村社会化服务骨干

  供销社在新时期扎根农村,创新很重要,但另一方面,诚心也很重要。近几年,一些经济并不发达地区反而率先涌现出一批服务创新的供销社典型。

  他们并没有什么秘诀,如河南林州合涧供销社,多年来就是坚持一条——“农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

  山东日照也同样如此,在帮助农民解决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经济问题的同时,广泛开展技术、文化、健身、娱乐、洗浴、幼教等综合服务。工作做细了,才有了后来的“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办、各部门参与、市场化运作”。

  日照经验较好地实行了三个结合:一是现代流通业态与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模式的结合,使供销合作社网络资源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经营性行为与公益性服务的结合,以经营性行为支持公益性服务的发展,并以公益性服务聚集人气,来支持经营的发展;三是供销合作社资源与社会各类资源的结合,供销合作社通过利用自身网络等资源搭建乡村服务的平台,把各种为农服务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为农服务合力。

  现在,日照经验已引起了全系统的普遍关注,各级供销社都开始大力推动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把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作为供销合作社强化为农服务功能,延伸为农综合服务网络,促进基层社体制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村级综合服务社已经成为供销合作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前沿阵地,成为开拓农村市场的基本环节,成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终端和直接载体。

  “十五”期间,由供销合作社创办的各类综合服务社正在全国农村迅速扩张,到2005年底,总量已发展到13.33万个。扎根农村的供销社必将在为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方面做出一篇大文章。   新一轮的回归、新一轮的创新,让供销社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重新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2007年1月17日,回良玉副总理在总社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送审工作报告上作批示时指出,希望供销社进一步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坚持市场取向,坚持改革创新,抓住良好机遇,做大做强做好,努力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国家领导人对供销社的厚望,也是所有供销社人的共同理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