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一步步向我们走近。
有关奥运安全的话题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保障本届奥运会的顺利举行?如何使之成为一届成功的奥运盛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安全方面的专家和学者。
安全奥运工作成绩显著
1月17日下午,北京市减灾协会办公室。作为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安全顾问,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明发源和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面对记者,谈及过去六年开展的相关工作时说:“当初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前我们都不说话,就等申办成功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给北京奥组委‘挑毛病’,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能够迎来一届安全奥运。”
据了解,“安全奥运”主要针对奥运会举办过程中各类灾害状态,采取应对预案与措施,从而建立在个人、家庭、单位、社区基础上的社会安全或集体安全。
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奥运安全专家们针对北京的特点,认为其在奥运会期间出现的灾害状态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社会事件以及公共卫生安全四大类。为此,奥组委围绕安全奥运的风险分析,安全奥运的规划、预案、管理、法制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了全方位的工作。六年来,北京市建立了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应对各种灾害的系列预案和规划,开展了灾害预案管理和修订,市民安全素质教育得到了提高。
明发源告诉记者,在奥运场馆建设工程“质量一流”的目标中就充分考虑了安全减灾的危机问题,即要同时具备在正常条件下的可靠运转能力及突发事件下的应急水平。
在专家吴正华和明发源看来,过去六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开展的安全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比预期的要更好。
应急子系统通过风险评估
1月16日上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见到记者,特意谈到了2007年一场暴雨让安华桥下积水成灾的突发事件。当天他恰巧开车经过那里,被困在水中,整整一个小时既没有交警现场指挥维持秩序,更没有救援人员相助。他说,奥运城市的应急系统非常重要。如果在奥运会举行期间这场暴雨倾盆而下,我们的应急系统没有及时发挥作用,这造成的后果与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金磊介绍,奥运安全应急系统是奥运会举办期间保障奥运会顺利运行的危机管理系统,一旦危及奥运会的人为灾害、自然灾害、社会事件以及突发卫生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将就此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以及恢复、补救等项措施,这些构成了奥运安全大系统。按照具体项目分类,这个大系统又包括了反恐和刑事案件、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生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公用设施突发事件指挥系统、防汛、抗震救灾等各个子系统。
据明发源和吴正华两位专家介绍,北京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市、区县(委办局)两级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涵盖了13个职能中心及18个区县分中心。这些从2007年初至今,多次接受了相关部门组织的奥运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吴正华透露,目前奥运会期间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单项工作已经结束,正在形成系统的综合报告过程中。
开一届安全奥运盛会
对于即将举行的奥运会,三位专家的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都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金磊建议有关部门在奥运会前对奥运场馆等项目进行再检验;同时在建立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努力消除各种隐患,确保奥运平安。
吴正华认为,由于举办奥运会的时间,仍处在北京的汛期,突如其来的暴雨和高温将会对奥运比赛带来一定的影响。他建议在作出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要检验据此制订的各种预案。
明发源认为,按照奥运安全文化要求,奥运会的相关参与者尤其志愿者要具备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责任心三方面内容。因此他建议在培养他们相关的安全奥运观念的同时,要强化对社区、市民、学生特别是奥运会志愿者队伍进行科普讲座和应急能力培训。
明发源还建议,今年上半年分别从气象灾害、高科技犯罪、爆炸、卫生急救、突发公共事件、踩踏事件、奥运场馆安全疏散、安全生产等方面举行较大声势的实地演练。充分提高广大民众的奥运安全意识,以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平安、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