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1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彭水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张达清


彭水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张达清

  他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他于危急中受命,在服务“三农”的工作中前行,率领县供销系统履行着新时期的使命,他是重庆市彭水县供销社主任、重庆市第三届政协委员——张达清。

  临危受命 成功改制

  改革开放以后,商店酒楼、小摊小贩仿佛一夜之间冒出,农村的市场经济繁荣起来。原有的供销社系统已不能适应“三农”发展的需求,全国供销社系统开始实行机构改革。

  2001年10月,张达清调入了彭水县供销社系统。改革之初,彭水供销社系统人员臃肿,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债务繁重。全县系统累计负债1.021亿元,负债率高达170%。整个供销系统发展艰难,全靠变卖资产度日。

  面对严峻的考验,在张达清的带领下,彭水县供销社反复后思考得出结论:进行全面体制改革才是系统唯一的出路。于是,张达清向彭水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汇报,并按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该县供销社系统的实际,成立了14个破产清算组,开始对县供销社所辖的8个基层社、7个直属公司依法实施了破产清算,并于2002年12月底完成全面改制。同时,改制工作中共安置了职工1810人。既照顾了普通职工的利益,又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彭水县供销系统甩掉了人员包袱、债务包袱、消灭了亏损源,为供销社实施二次创业轻装上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次创业  服务“三农”

  供销社改制结束后,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张达清和同仁的面前。原企业全面破产,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可谓满目疮痍、百废待举。

  如何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实施好供销社的二次创业,按照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大力实施“两社两化”的发展思路,张达清与彭水县、社领导班子一起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建网络,三年上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找准了改制后供销社系统的定位,全面实行开放办社、办企业。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供销社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原则重新组建了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废旧回收、日用工业品、药品、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九个直属企业;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了183个“两社”( 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连锁化,使供销社在新时期重新拾回了服务“三农”的重任。

  接着,张达清又邀请专家教授出谋划策,调动企业积极性。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在全县实施种植优质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4万多亩,种植和改良苎麻5000多亩,建立油桐示范基地1万余亩,建立蔬菜种植基地5000多亩。有力地推动了该县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程。

  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不仅扩大了供销社系统服务“三农”的范围,还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供销社系统的工作按计划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整合资源 实力壮大

  “一个单位要发展,采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行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利用别人的实力来发展自己是最好的路子。”这是张达清在探讨系统如何发展壮大时常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样的理念推动着彭水供销社系统一天天发展壮大。

  为了利用项目的带动作用,张达清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进行综合论证,编制了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项目论证材料二十余个;为广泛引进外资,张达清对市内外各投资商进行了综合考察,并与市县级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三年内争取到各类资金500多万元。

  张达清重视对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整合。通过他的多方奔走,彭水县级相关职能部门都参与到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大军中来,从资金上、技术上、科研上、政策上均给予供销社以大力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使得供销社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彭水供销社改制后连续多年被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先进集体。张达清主任本人也年年被县委、县政府评选为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去年被人事部、全国总社表彰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今年又当选为重庆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但张达清感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仅仅只是起步,供销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