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应该享有怎样的金融服务?“最起码应和城市居民一样。”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王华说。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少地区的农民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利息要比从商业银行贷款的利息高,甚至达到50%以上,“最贫穷的农民却付出比城市居民更高的贷款利息!而所享受的金融服务仅限于一般的存贷。四川也不例外”。
“作为农信社本身,我们有心无力,不敢降低利息,更不可能降低到与国家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相同的水平,那样我们将负债累累,难以为继。”现实让王华非常无奈,但他一直有一种改变的愿望。在今年的“两会”上,这一愿望在他的议案中清晰地反映出来。
期待“政策扶持”的议案
王华在议案中说:中央应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建议再一次发放央行票据,用央行票据来置换农信社的历史包袱。同时,他还特别建议,中央应加大对四川三个少数民族州农村信用社的扶持。
建议虽然寥寥数语,但其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原因。“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者,我们与国有商业银行在享受国家扶持政策上是不一样的。”王华说,“在农村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原来发放的农村集体贷款、安定团结贷款等形成的历史包袱和不良资产长期得不到弥补,至今只剥离了很少一部分,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国家相应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了100%的核销和剥离。四川农信社与全国的情况基本相同。”
“历史包袱由自己承担”的现实直接导致四川农信社不良资产居高难下、业务拓展成本较高,发展较慢。
同时,四川农信社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6000多个网点全部设在农村基层,尤其是还有二三百个网点设在地广人稀、群众生活贫困的三个少数民族州,运营成本非常高。
“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这里的农民收入很低,一年的存款总量不超过10万元,但我们仍然必须安排2人以上在那里为农服务。实际上,要维持经营至少需要200万元到300万元的存款。”王华说,“我们与商业银行不一样,不单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始终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担了部分政府的职能,但由此带来的亏损却没有其他渠道弥补!”
“这确实已经不是单靠农信社自身就能解决的问题了!”王华说,“一方面,历史包袱没有完全解除,一方面又在为农服务中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新亏损。为了能使农信社在市场经济中继续生存发展、为农服务,国家虽然允许农信社在保持存款利率与全国一致的前提下,适当上浮贷款利率,但也直接造成农民无法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待遇。”
自身改革与为农服务相促进
2005年6月,王华刚刚上任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时就认识到:“支持农信社发展,就是支持‘三农’。农信社轻装上阵了,就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公平、优质的金融服务。”
在王华的眼里,农信社为“三农”服务并非喊喊口号、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那么简单。“自身改革与为农服务必须同时推进,互相促进,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赢得农民的欢迎。”王华说。
上任伊始,为了强化员工们的为农服务意识,他曾经在工作会上特别强调:“省政府交给我们的首先是责任,而不是资金支配权,也不是什么待遇。这个责任的最后体现,就是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深化改革为四川农村信用社全面、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后的四川农村信用社,依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信贷品牌,提升了服务‘三农’的能力,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同时,我们还在全省农村信用社上下广泛开展‘党员农贷快车’活动,‘送知识、送科技、送信息、送贷款’四下乡活动和‘新农村建设直贷快车’等活动,都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王华说。
银监会2006年5月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四川是全国4个获得“满足农户贷款需求、农村企业贷款需求”的“双满意”评价省份之一。
今年以来,四川农信社又为农民带来了好消息。“今年2月,我们已经实现全系统的联网以及与全国银行系统的联网。为了建设这个网络,我们在各地原有分散的网络基础上,新增投资1亿元进行了整合。联网以后,我们将推出银行卡服务。希望在不长的时间内,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以及农民的收入能够打到卡上,方面农民生活。”王华期待地说。
谈到改革,王华表示:“未来农信社走什么路,关键要看国家的政策走向,我个人认为,农信社应该向产权的股份制、运作的商业化方向发展。”面对农信社的改革,王华心中的目标是坚定的:真正实现农信社的快速发展,使为农服务工作具有更持续的财力和动力,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