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安徽省阜阳市周棚信用社悄然变化着,从过去的“老大难”逐步迈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主要原因是阜阳市颍泉区联社大胆启用了年轻有为、踏实干练的主任刘敬福。2006年初,刘敬福授命于为难之际,从阜阳市颍泉区名列前茅的苏坉信用社调任该社任主任。两年来,刘敬福凭借果敢、扎实、勤劳和苦干,将一个经营陷入极度困境的信用社逐步走出经营沼泽,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而赢得了领导和同志的广泛赞誉。
刘敬福为人谦和、忠诚老实、谈话腼腆。2006年初,接到调令的时候,刘敬福真有一下子掉进冰窟窿的感觉,亲戚朋友都劝他不要去,他也曾犹豫过,但反复考虑,仍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
周棚信用社历史情况非常复杂,问题十分严重。一是不良贷款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差。截至2005年底,该社不良贷款余额8460万元,占颍泉区联社不良贷款总额的35.4%;该社不良贷款率高达76.3%,高出全区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的37.3个百分点。二是大额贷款集中在部分人群。截至2005年底,5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341笔,金额6556万元,其中对一人累计发放15次,金额1061万元,占该社资本总额的403.4%,最大十户贷款余额高达2911万元,占该社资本总额的1089%。三是历年亏损严重。截至2005年底,该社累计亏损2212万元,占该区辖内信用社亏损总额的55.5%,形成严重的资不抵债。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刚到周棚信用社主持工作的刘敬福,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但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使他备受鼓舞,省联社阜阳办事处主任张建民、颍泉区联社理事长汪侠等领导多次来到信用社指导工作。2006年4月份,张建民对周棚社提出了三条要求:一要保持周棚信用社的稳定;二要确保不能出现新问题;三要确保存款兑付,不能出现支付风险。刘敬福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好!
首先他从稳定职工的情绪开始,与大家促膝谈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职工在困难之中看到希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刘敬福说,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做到工作热情高、干劲大。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职工,职工有困难就及时帮助解决。教育职工要爱岗敬业、以社为家,让职工了解到现在的工作来之不易,要看到信用社发展的美好未来及光明前途。两年来,凡本社职工或其直系亲属生病住院,刘敬福都要看望慰问,送鲜花以表关心,使职工和家属感受到了信合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严格执行劳动纪律,保证正常营业是刘敬福走的第二步。周棚信用社在城乡结合部、市区、农村都有储蓄网点。和城市信用社相比,人员上班实行双班倒,有时不能正常营业,客户意见很大。早关门、晚开门现象在以前时常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刘敬福要求全社取消双班轮休,保证正常营业时间,否则按《员工违规违纪处罚办法》处理。在制度执行上,他和分社主任以身作则,早上班、晚下班,不搞特殊,从而让职工心服口服。为严格执行制度,刘敬福不徇私情、秉公办事。
周棚信用社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信贷管理混乱,为支持周棚信用社的工作,颍泉区联社党委及时调整了该社的领导班子,对原班子撤职两人,调离两人。并抽调辖内业务能力强、敢于坚持原则的管理人员到周棚社任主管会计、农贷会计。新的信用社领导班子组建后,从强化内部管理、狠抓人的思想建设入手,严把贷款投放关,严格贷款操作程序,不违规、不越权;严格落实贷款管理责任制、信贷岗位职责、贷款审批制度、贷款催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进入2007年,针对该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盘活、清收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刘敬福围绕央行票据兑付大力开展清收工作。票据成功兑付能为周棚信用社化解2500万元的不良贷款和1000万元的历年亏损,周棚信用社在颍泉区联社受益最大。两年来,该社累计清收不良贷款468笔,金额达816.1万元。
在清收盘活的同时,他们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2006年以来他们尽量发放工资卡抵押、房产抵押贷款,做好贷款营销工作。小额贷款按照七级要求,结合该社的实际情况,对以前的小额信用贷款证进行全部审核年检。对还款记录好的,年检后继续使用,对还贷记录差,不按时还款,只结息换据的贷款要重新调查、核实是否有冒名、假名、累大户现象。对贷款证的年检,有社主任签字认可,对房产抵押贷款10万元以上的,社主任也要亲自参与调查把关,尽最大努力降低贷款风险。两年来,累放贷款9096万元。只有一笔担保贷款1.5万元逾期。2007年底,该社存款余额为2.1亿元,各项贷款1.1亿元,按照五级分类不良贷款6921万元,不良贷款占比65.2%。
两年来,为改变周棚信用社的落后面貌,刘敬福殚精竭虑、忘我工作。颍泉区联社理事长汪侠说,当时之所以把刘敬福从全区最好的信用社调到最差的信用社,主要是看重刘敬福的能力和人品,联社班子相信他能够领导和管理好这个信用社。
历经风雨磨砺之后的周棚信用社,沐浴在璀璨的阳光里,越发焕然一新。有颍泉区联社的正确领导;有刘敬福主任的实干;有周棚信用社职工的辛劳,嬗变,将在周棚信用社不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