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3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世界茶人眼中的茶叶

朱仲海

  去年9月初,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了世界茶叶生产国与消费国大会,会上各成员国对世界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叶协会会长詹立锬率团出席了此次大会,笔者也随行参加了大会。

  本次大会是由国际茶委会主席Michael J Bunston先生主持,会议就全球茶产业的主要热点话题在产茶国与消费国之间展开对话,以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讨论全球茶叶生产过剩,供大于求的现状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叶协会会长詹立锬说,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发展高档名优茶类,同时鼓励各茶类均衡发展,一方面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另一方面有效抑制高产低价问题,同时,积极引导科学种茶,达到茶叶的增产增效,并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高效化发展,不鼓励盲目地扩大茶园种植面积。

  与会成员都赞成要把重点放在扩大需求和改善茶叶质量上,使低质的茶叶远离市场。认为ISO3720标准作为最低质量标准需要再度评估。大家普遍认为袋泡茶是将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散茶。大家也认为茶叶的价格并不影响到购买者的决策,更不能保证低价会扩大需求。

  就进口国强加各种认证程序,制造种种非关税壁垒来说,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前所长Ziyad Mohammed博士全面介绍了非关税壁垒问题,重点阐述了农药残留标准,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最大农药残留量(MRL)方面,他说,生产国要面对不同进口国强加的各种标准。但是,考虑到茶叶是食品这一事实,最大农药残留量应当全球统一化。

  会上,英国茶叶委员会主席William Gorman先生,还作了“茶产业面对其他饮料产品的挑战”报告。认为,要通过社会责任感来突显茶叶,茶叶包装需要革新,包装商需要重视采用可再生资源。网上销售,是茶叶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虽然“茶与健康”的理念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不要过度地强调这一点,防止被误认为是“保健饮品”,反过来,导致一部分市场份额的丢失,尤其是年轻一族。 地理标识(GI)的使用是一个强有力的促销工具,尤其是发展与振兴特种茶方面十分奏效。 在超市里尽可能地提供免费品尝会增加茶的吸引力,这是提高茶叶消费的很重要的一方面。

  因为英国比较流行饮茶,所以出现了一种情况:一些非茶类的产品就借助茶的名字打着自己的招牌。大家认为茶叶生产国有责任确保非茶类商品勿以“茶”来冠名,不要丢掉原产地的标记。除了通过立法来加以保护外,还需要指导消费者什么才是真正的茶。大家同意在下一届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FAO IGG)会议时要把这一问题纳入讨论议程。

  关于供需不平衡,卢旺达茶叶局Alex Kanyankole说:茶叶质量的判定最终决策者是消费者。在非洲的一些国家有相当大数量的茶叶被认为是低于ISO3720标准,但市场上仍对这类低档茶有需求。 坦桑尼亚方面也赞成此类观点,当前低档茶市场不可能一下子转到较高档茶市场。斯里兰卡茶叶局主席Lalith Hettiarachchi说:斯里兰卡执行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以确保不合要求的产品不能出口,一年当中有高达2000万公斤低于ISO3720的茶叶被撤出市场,占当年茶叶产量的7.5%,通过在拍卖前、拍卖后和运输前各个环节设立监控点。因此这种操作方式虽然成本较大,但从长远来看,收益大于成本的增加,一般来说,企业都能接受。有关茶叶质量相当低劣问题,茶叶生产国间有不同的观点。即要满足于市场对这些低档茶的需求,而不是人为地清理出市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要不断地改善茶叶质量标准,在整个供应链中加强质量控制。但是认为ISO3720标准与当前的质量标准不相适宜,需要共同去研究并起草新的标准。需要强调的是超市通路品牌在质量上提高很多,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以牺牲生产者的利润为代价。超市一方面要求较高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较低的价格。某些生产商从道义上讲勉强愿意提供给他们切实有激励作用的产品价格。但是要想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生产商确实存在很大的压力。

  就推广健康的消费理念来说,加拿大茶叶协会会长Louise Roberge表示:15年前,他们促销茶叶时就使用“茶与健康”的理念,一直到现在仍然渗透在消费者心目中,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信息将被引到茶叶包装上。大家普遍认为,生产国与消费国应当重点集中在扩大需求上,竭其所能通过广泛地促销宣传来增加茶叶消费。对健康的益处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茶叶的既得利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