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日召开的湖北省武汉市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目前,以武汉市供销系统为平台发展的各类经营网点已达2563家,其中:农资销售网点453家、生活资料销售网点1205家、农家店273家、药品连锁店130家,以供销合作社为支撑的市、区、乡、村4级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格局初步形成。
农资连锁旺
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品牌得到展示,连锁效应开始显现。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将“新网工程”建设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相结合,进一步加快市区联合与合作,从注重网点的发展布局转到注重内涵的规范完善,着力打造“武汉供销农资”品牌和连锁经营服务网络,目前已经取得了新进展。市农资物流公司、黄陂区供销合作社继去年被列入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试点单位后,今年又获批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改造、整合建设“三农服务中心”25个,发展加盟连锁店224个,协议连锁店近200多个;其中,以“武汉供销农资”为品牌的农资店102家,全部通过了商务部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验收。农资连锁效应开始显现,在调剂市场供应、平抑市场价格、净化市场环境、及时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预计今年可供应化肥26.2万吨,占全市化肥储备供应总量的60%左右。
农产品市场购销形势好
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进一步发展与优化,龙头得到加强,助农增收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围绕当地特色和支柱产业,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支持相结合,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和壮大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优化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山绿公司调整了经营业态,拓展了服务领域,实现了可控指标扭亏为盈,被全国总社和湖北省分别授予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加工水产品近2000吨,带动种养殖基地2万多亩;2万平方米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高低温冷库交易量达2万多吨,累计实现交易额10亿元,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西汉正街粮油批发市场、汉口茶市和汉南纱帽农产品批发市场、蔡甸檀树村农贸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服务“两个千家万户”、活跃地方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日用消费品网络见成效
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进一步整合与拓展,目标提前完成,发展势头较好。今年,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坚持“外引内联”,坚持因地制宜,借势借力,整合资源,改造提升传统经营网络,加快推进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设。以东西湖区石榴红村供销购物超市为代表的“五进村”活动示范店达220家,改建、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320家。汉南区供销合作社引进民营资本,改造升级传统商场、市场,实施“商改超”和“农改超”,全面提升了当地消费环境;江夏区供销合作社网络建设由城区向乡镇农村延伸,先后在流芳、大桥等10多个乡镇联办和自办了14家平价超市;东西湖区供销合作社坚持因地制宜,引进民营经济,改造提升传统经营门面,在全区抢先构筑起新型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新洲、黄陂、蔡甸、洪山区供销合作社也积极整合资源,农资店、农家店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区供销合作社全面推行GSP医药经营规范管理,发展药品连锁店和在农家店中设平价药品专柜,将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让平价药品进村到户,让广大农民能用上“放心药”。以新洲泰安堂大药房、洪山荣泰堂大药房、黄陂永生公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医药连锁配送网络,发展药品配送中心10个、零售连锁药店130家,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
烟花爆竹连锁配送加强
各区供销合作社烟花爆竹专营公司以安全管理为核心,切实加强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强配送中心建设,提高配送能力,扩大配送范围,加快网络向乡、村的延伸,烟花爆竹专用仓库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连锁经营批发网点50多个,网络覆盖85%以上的乡镇。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烟花爆竹年销售额过亿元,总代理的经营品种达50%以上,市场占有率达70%。
再生资源网络建设良好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网络建设起步良好,认真履行委托职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武汉市是全国首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政府明确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职能委托给市供销合作社。市供销合作社积极组织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试点城市方案,认真履行委托职能。国家级旧货市场第二个分市场——古田旧货市场去年10月30日正式营业。各城区物回公司、各区供销合作社积极实施市场带动战略,发展废旧物资交易市场,规范绿色文明回收站点,把分散的个体经营者组织、引场进店规范经营,变竞争为合作,拓宽经营领域,实现共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回收站(点)5000多个,其中:绿色文明回收站(点)600多个;兴建再生资源市场19个,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全市再生资源系统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废旧原料150多万吨。(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