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滨县农村信用联社自推行“阳光社务”工程一年来,不断充实内容和完善管理办法,其效果得到了省联社、市农信办领导的充分肯定,“阳光社务”工程在全省农信系统进行了推广。开展该工程后,全体员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积极进取,领导干部树立了新形象,经营管理实现了新跨越,业务发展创造了新纪录,全县信用社呈现出了“五新”和“五个第一”的可喜现象。
业务出现“五新”
一是新创举。“阳光社务”工程,以农信社的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信贷管理、群众关注的问题和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服务承诺、便民措施等内容进行公开,接受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淮滨县农信联社在新时期以法治社、社务公开、阳光行政、民主监督、科学运作、规范管理的新路子,这对农信社来说的确是一大创举。
二是新局面。通过推行该工程后,全县农信社工作实行了阳光化操作,增强了工作透明度,规范了内控管理,增强了民主化管理。尤其是人事管理实行阳光化后,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进一步激发了全员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时为农信社的发展着想”的新局面。
三是新形象。通过“阳光社务”工程建设,农信社的服务宗旨和支农举措得到进一步体现,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信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农信社真正成了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新气象。该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农民对农信社的信赖,在全县农信社营造了一个人气旺盛、环境优良、创业氛围浓厚的新景象。出现了“六多六少”的新气象:脚踏实地主动干工作的多了,不干工作怨声载道的少了;讲团结顾大局的多了,不信任相互猜疑的少了;遵纪守法按规章办事的多了,违纪违规不按制度办事的少了;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多了,不求上进甘于落后的少了;做好人好事讲奉献的多了,只讲报酬求名利的少了;讲和谐求发展的多了,个人主义耍性子的少了。
五是新发展。河南省淮滨县农信联社在推行“阳光社务”工程以前,2006年底,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是8.5亿元、5.6亿元,总收入4687万元,实现利润712万元;推行“阳光社务”工程之后,到了2007年底,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1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7.2亿元, 总收入5808万元,实现利润1208万元。同期分别净增了3.3亿元、1.6亿元、1121万元、496万元。增幅分别是38.8%、28.6%、23.9%、69.7%。虽然数字是枯燥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淮滨县农信社2007年有了新发展。
实现“五个第一”
一是行风评议第一。河南省淮滨县农信联社从开展“阳光社务”工程以来,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好转,并受到了全县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在2007年全县行风评议中,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荣获第一名。
二是全县金融界第一。2007年,农信社的存款总额、净增额、贷款总额、净增额和利润额在全县金融机构中均居第一位,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净增额、贷款总额、净增额和利润额的37.56%、42.62%、43.47%、170%和82.74%,市场份额达到了五分之二。
三是支农第一。该联社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农信社共投放贷款3.6亿元,净投放1.6亿元,而全县金融机构净投放只有9000万元,在淮滨县农信社的确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对农信联社给予了通令嘉奖。
四是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过去该联社在信阳全市11家县级联社业务经营中一直是倒数,2006年在全市综合排名倒数第一,淮滨县新一届农信联社领导班子组建后,通过“阳光社务”工程的开展,明显推进了全县宽大农信社的业务发展,2007年是淮滨农信联社历史转变年,从倒数第一到了正数第一。
五是存款完成在全省占第一。河南省淮滨县地处淮河中下游,十年九灾,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经济十分落后,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直接制约着农信社的业务发展。然而,淮滨县农信联社以开展“阳光社务”工程为契机,从凝聚人心、树立形象、提高战斗力,迅速推进业务发展,尤其是在存款方面,到了2007年上半年,各项存款就完成了3.54亿元,占省联社分配全年1.19亿元任务的297%,名列全省144家县级联社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