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阳农村合作银行立足“三农”,改进服务,一心一意打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牌,有效地服务“三农”,并赢得了地方党政部门和农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到目前为止,该行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已达1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9亿元。
心想“三农” 事谋“三农”
从2003年开始,该行就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对全县所有农户进行摸底调查,普遍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解决了千家万户农民在生产生活、产业结构调整当中遇到的资金困难。近年来,信贷服务又面临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农村中有大批青壮年把外出打工作为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购买农药、籽种、化肥已不再是贷款的主要需求,另一方面一批有见识、有经济头脑的经济能人大量涌现。一万元以内小额信用贷款已满足不了他们的致富要求,小额信用贷款在投向投量、余额控制等方面亟待改变,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也需要破此瓶颈。“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这是该行董事长王昌林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该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大,一切以能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重新审慎评估,把“按户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进行量化,扩大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由原来的1万元最高限额扩大到5万元,适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条件放宽 惠及“三农”
该行为了做好小额信用贷款支农工作,要求各支行成立农户小额贷款等级重新评定小组,重新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小组由支行行长、信贷员、各村社员代表、村干部组成,评定中做到三把关:一是把好调查摸底关。将需要扩大贷款授信额度的农户重新建档造册。二是把好信用等级评定关。按照农户社会信用程度、还本付息能力,评出优秀、良好、一般农户。三是把好发证关。符合优秀条件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由原来的3万元增加到5万元,符合良好条件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由原来的2万元增加到3万元;符合一般条件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由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2万元。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由原来的5000元增加到1万元。优秀信用农户达50%以上的村,可授予“信用村”的称号,信贷资金可以重点向之倾斜,如城厢镇有50%以上的村被授予“信用村”。近五年来,城厢支行发放的“三农”贷款累计达10多亿元,没有一笔贷款逾期。花生、食用菌、奶牛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以及优质油菜、反季节蔬菜、优质稻米、蚕桑、山羊等都是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截至2007年末,该行为其信贷服务面达到52.6%,比2006年末提高3.4个百分点。
倾心扶持 突出“三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缺的是资金,作为扎根在农村阵地上的泗阳县农村合作银行紧密联系农村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为“三农”服务工作。
一是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上突出一个“强”字。该行按照地方党政部门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重点扶持示范型、效益好的种养殖业产业带,高效农业带,如八集乡的品牌花生种殖带、中扬镇、桃果园的水产养殖带、来安社区的大棚蔬菜种植带。
二是在市场对接上突出一个“销”字。如何把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接起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鼓励农民进入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行因势利导支持农村中的种养殖大户、运销大户和中介经纪人走出家门、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积极扶持龙头农业带,公司连农户走上市场,推销农业产品。
三是在工作方法上突出一个“实”字。在具体工作中,该行重点围绕一个“实”字动脑筋、做文章,在调查建档的基础上,结合重新评级,对全县所有乡镇的农户以村为单位,按户建档,以户授信,更新建档资料。实事求是地建立联系农民民情记录档案,规定信贷工作人员每月必须走遍分管片区的所有借贷农户,了解信贷支农效果情况。在考核机制上实行贷款投放、利息收回相结合的方法,防止“不放无风险,少放少风险,多放多风险”的“惜放思想”存在。
泗阳农村合作银行全心全意支持“三农”经济,既密切了与农民之间的纽带关系,打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地方党政部门、农民群众、农村合作银行三位一体、互补互利、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多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