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3月21日,郑期棉花仓单7224张,有效预报2545张,持仓量为108248手,实盘压力72.2%(包括有效预报)而20日纽期登记库存736248包,增加14815包,待检105643包,实盘压力6%,郑期和纽期的实盘比例相比上周均有明显上升。有三个现象需关注:一、2月底3月初纽期及郑棉疯涨,近月盘面价格同现货有1500元/吨以上的差价,利润是卖现货的四五倍,因此自3月份以来,郑期仓单的预报数量急剧回升。二、以路易达孚、达利文、保罗为首的外商在此轮纽期发难,郑期逼空中伤筋动骨,近日据一些棉纺厂反映,几家外商为了尽快从现货回笼资金,纷纷大幅调低外棉报价,SM级印度棉有75美分/磅左右的合同价出现。三、贸易公司、棉花企业存在通过出口棉纺织品服装,用进口棉花相抵,从中赚取人民币升值产生的差价。
春节后的棉花现货“温而不热,有势无威”,任凭纽期和郑期“掀风鼓浪”,现货竟岿然未动。而随150万吨滑准关税配额3月下旬陆续下发,新疆棉运输补贴400元/吨的政策逐渐明朗,而内地各仓库中棉花仍“棉满为患”,部分棉商的担心开始下跌加剧。
上涨通道正在打开
笔者的看法是棉花现货没有下跌空间,上涨的通道正在缓慢打开,判断如下:一、从成本角度看,目前囤积在库的三级皮棉成本至少在13400—13600元/吨,而目前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地产三级棉的到厂价仅为13700—13800元/吨。下跌,棉商就要亏损,行情不“水落石出”前,皮棉难以到社会上流通。二、纽期和郑期这轮“过山车”,并没有压迫国内现货行情跟风,而外棉下探已接近前期底部,随时有触底反弹的机会,如将人民币升值幅度计算在内,外棉报价已跌入震荡筑底期。业内普遍认为,纽期近月合约盘面价格终将站稳80美分/磅以上,国内棉价迟早要发力追赶;三、五月底前,参加农发行监管、商业银行质押的囤棉企业还贷压力并不突出,能坚持一个月不会只撑20天,由于在库皮棉90%以上是农发行、商业银行贷款,政府也不期望棉价大幅下跌,否则不仅棉花企业的积极性大降,本金能否及时收回也有变数;四、部分棉纺厂的生产、销售形势现转好迹象,特别是中高支棉纱、中高档坯布、面料的订单呈季节性回升,一些棉纺厂前两周调高报价300—500元/吨,尽管下游织布厂、服装厂的接受意愿不强,但对棉价的支撑力量已提前释放。五、从国内物价整体性上涨,CPI持续高位以及GDP年年8%以上的增速来看,棉价回调没有空间,所谓“衣、食、住、行”,后三者涨幅已远高于业内预期,棉花不可能一直是块“洼地”。六、运输费用,特别是海运、陆运费用的上调对棉价的影响也不容低估,纽期油价达到110美元/桶以上,国内广州、东莞和中山等地柴油荒加剧,上海等地也出现排队加油的现象。
补贴与配额影响初显
近日新疆棉出疆补贴400元/吨(未执行)和滑准关税配额下发150万吨(已下发)对国内现货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一、近日一些棉纺厂趁一些外棉降价销售(急于从现货回收资金)的机会,签订了采购合同。据美国农业部报告,3月7日—13日美国净签约出口本年度陆地棉41935吨,比前一周大增3倍多;装运52299吨,较前一周增加9.7%;中国当周签约进口陆地棉12837吨,约为前一周的13倍,占当周本年度美陆地棉出口总量的30.6%;装运16579吨,增加78%,说明用棉企对国际棉价重心的估测都有明显上抬,ICAC也将本年度Cotlook A的平均价格上调至74美分/磅,相比2006/2007年度上涨了16美分/磅(约2520.4元/吨,汇率按7.1452计算);二、至3月底新疆至少还有120万吨棉花未出疆,再将移库至内地监管、交割库的棉花计算在内,总量可能在150万吨以上,如400元/吨运输补贴4月初落实,相当于4个月的棉企囤棉费用(农发行贷款利息与仓储费用之和),更加坚定了部分囤棉企业“坚壁清野,围而不狩”的决心,因此国内棉花的消耗期延长,外棉集中进口将提前,本年度的棉价高点不会在年尾“青黄不接期”,而是5、6月份;三、春节后,国内棉纺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改善不大,部分大的企业在政府的暗示下1月份贷到了部分贷款,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随时有“掉链子”的可能,因此在此轮外棉价格回调近底的情况下,中小棉纺厂更倾于使用中、远期信用证,而且开提越长越好,尽量把现金流的压力向后推。
笔者认为,越到后期棉花的趋势越明显,一个是国内期货向现货靠拢,乃至盘面价格与现货倒挂,期货、撮合仓单有效流出,才能形成真正的期、现同向反转行情,因此短期国内棉花现货缓涨,电子盘振荡,差距缩小是总趋势,至3月21日这周,郑期的实盘比例72%以上,撮合80%以上;另一个是国内期货、撮合的盘面终将向纽期靠拢,当然这需要国内棉花市场“自我调整,轻仓减压之后”,个人估计至少要到5月中旬以后,国内外棉价同向上涨。对于近日棉纺织企业要求棉花进口滑准税配额降至3%的说法,笔者调查后得知,财政部关税司的有关人员的确在涉棉和用棉企业中调研,2009年滑准关税有可能降至3%甚至更低,两税合一并非不可能;而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下调4%的说法也非“空穴来风”,江浙粤等地的出口型企业纷纷通过提价、协商或降成本等方式应对,业内普遍认为,2008年退税下调4%幅度过大,但2%完全有可能,从各方的表态看,国家一手抓房价、物价、CPI,一手抓贸易顺差的政策不变,做为70%以上顺差贡献的纺织业仍将是调控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