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3的纺织企业濒临倒闭”,这则消息一经发出,不仅震惊了业界,还引起了商务部的关注,并且因此展开了对当前中国纺织行业生存现状的调查。
——“2/3的纺织企业利润只有0.62%,如果这些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大约1500万人的就业。”这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6省纺织业进行摸底之后得出的结论。
无疑,纺织行业的大规模洗牌已经开始,纺织产业工人的再就业问题被提上日程,纺织行业的民生问题也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纺织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朱兰芬告诉记者。
我国纺织行业究竟提供了多少劳动者就业岗位?这个数字无法准确统计,但我们清楚当前纺织企业的日子很不好过,就连行业中的佼佼者也在所难免。他们用减产、停产裁员等方式应对当前的“苦日子”。这将影响一些纺织劳动者就业。
江苏华宝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雄兵说,纺织企业如果减产3—4万锭,将会影响约300人的就业问题。
纺织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它的兴衰和走向牵动着行业链上每一方的利益,尤其是关系到纺织服装企业里工人的利益。劳动者再就业的民生问题再次在这个行业中引起大家关注。
企业“危机四伏”
“2008年1/3的纺织企业濒临倒闭。”1月份这个消息开始在纺织行业内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用“危机四伏”来描述当前纺织企业的生存境况并不为过。
4月15日,第10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如期举行。20日,广交会一期顺利结束。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22日公布,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成交与去年秋交会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生意越来越难做。”是纺织服装企业近年来不断发出的声音。“本届广交会成交额多半会下降。”在广交会一期刚开始时,一位参展企业代表早已对纺织服装成交额有了明确的判断。“四天来我们还未签到一张订单。”另一位参展企业代表抱怨。
“春意盎然的时节,与寒意仍浓的纺织市场形成鲜明对比。”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无论是近年来纺织业界发出的声音,还是广交会前夕参展企业的预期、广交会上参展企业的表态,都清晰地表明了当前我国纺织企业的现状。在当前社会经济大环境下,纺织行业新一轮大规模洗牌开始了。
3月份,广东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福安)因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并一次性裁员3395人。这则消息就像向业内扔了一颗炸弹,昔日,繁华似锦、红红火火、门庭若市的纺织企业突然从4000名员工中裁员3395名,不能不引起业界关注。
福田集团创办于1969年,于1988年在香港上市,主要业务为制造及销售针织成品布。集团总部设于香港,生产基地分布于中国大陆、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是亚洲最大的纯棉针织布生产及供应商之一,向全球超过40个国家的成衣制造商提供布料,集团年销售额约55亿港元。
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福田集团属下最大的生产基地,从1992年起公司连续多次荣获 “全国十大外商投资高出口创汇企业”、“中国纺织十强企业”等称号,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企业出口排名第一,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
继福安之后,山东樱花纺织集团(樱花)因过度扩张,资金无法周转,负债8.9亿元,被山东如意集团重组。
根据山东樱花纺织集团的官方网站资料显示,樱花资产总额达10亿元,拥有控股、参股子公司11个,经营纱、布、服装、纺织化工、家纺制品、投资开发等,属于山东省200家重点骨干企业和37家出口重点企业之一,在全国棉纺织行业50强中,列前10位。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集体身陷困境,上游的原料供应商自然不能幸免。在樱花被重组的同时,“魏桥纺织已经停产200万纱锭”的传言在业内不胫而走。
魏桥纺织集团纱线生产能力不仅在我国名列第一,而且也位居亚洲纺纱产能之首。魏桥纺织集团被业内视为观察我国棉纺行业冷暖的一扇窗口。
今年以来,短短两个月内,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或者说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三家纺织企业所发生的变化,说明当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形势和纺织企业的生存境况不容乐观。企业“急刹车”的汽笛在业内鸣起。
扩张模式遭到经济环境制约
以上三家纺织企业的变动,都有着自己的理由,但同时都受到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等整个行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行业形势所迫成为国内众多纺织企业“急刹车”的共同主因。
对于福安突然如此大幅裁员的原因,福安一个部门经理解释:公司因受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市场不景气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从去年下半年起发生巨额亏损,生产经营严重困难,已无力再负担庞大的组织架构和人员,迫于无奈,公司决定关闭印染厂以及相关部门,因此裁减人员。
但是,记者从行业相关人士了解到,福安裁员还有一大因素是迫于环保压力。有媒体称,福安要往其他地区搬迁。正当福安公司飞速发展时,遭遇环保压力。近年来,政府提出产业转型的思路,限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而福安公司正属于“高污染”企业。
就在去年12月26日,山东樱花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园项目又在任城经济开发区奠基。资料显示,“樱花工业园”规划占地面积481.2亩,项目达产后将形成纱锭20万枚,无梭布机500台,家纺设备4000台套,成为集纺纱、捻线、织造、色织及后整理、家纺、服装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园区,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樱花纺织还有与同省的大海集团、银河集团、新光集团联合起来在柬埔寨合作建厂,从纺纱、织布到床上用品一条龙发展的海外扩张计划。
可以看出,樱花的“凋零”主要是受累于高速扩张的产能,因为产能过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进而使得资金链断裂。
《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在《樱花纺织或被重组之警示》一文中分析道:樱花被重组,并不在于其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而在于长期靠银行贷款支撑高速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和危机爆发。
他认为,樱花纺织或被重组对于行业最大的警示是给了中国纺织业者一种不得不正视的理念碰撞,那就是“销售额高于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利润才是王道。”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把公司做小,把客户做大”,向“轻公司”转型才是传统行业的公司扩张模式变革的方向。
对于无法证实的魏桥纺织集团减产问题,其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的确是国内纺织企业十分困难的时期,压力非常大。有资料显示,虽然魏桥集团2007年纺织产量跟2006年持平,但在其产能不断扩张的同时,实际产量和产能扩张是不相匹配的。
《中国第一纺织网》常务副总编辑、资深行业分析师马新征认为,当前,中国纺织业正在一种非常痛苦的转型过程中,从行业经济发展周期分析,发展中调整、调整中发展应该是2008年乃至未来几年纺织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应该说,纺织业正在经历一次主动和被动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以产能扩张和同质化初级产品贴牌出口为主的行业增长模式正在逐步遭到抛弃,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为主的行业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这个趋势完全符合“十一五”国家产业调整的大方向。
从长远来看,危机就是发展的契机,淘汰一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纺织企业对中国纺织业是有利的,应该是纺织产业升级的一个契机,在这个背景下,中小纺织企业出现的倒闭潮,是大势所趋。
“与往年相比,只是今年大家日子都难过。” 朱兰芬强调,“优胜劣汰很正常,即使2006年我国纺织行业形势那么好,还有30%的企业减产。企业发展要有‘度’,找到适合自己、适合社会要求的发展方向才是主要的。当然,产品升级和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是当前纺织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劳动者再就业成为焦点
以上三家纺织企业的变动,是曾经疯狂增长的纺织企业转型的缩影。搬迁,或者转型升级,在当前纺织行业的变革时期和纺织企业的洗牌时期,企业迫切需要对此做出抉择。而环保、劳资等一系列旧账的清算,也让一些只求规模,不见利润,并以疯狂速度成长或扩张的企业轰然倒下。由行业洗牌引起的劳动者再就业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中的焦点。
“我们这些员工都在福安工作了十多年,我们都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福安,但没想到,今天我们却被福安不明不白地裁掉了,真是想不通。”这是在福安工作了10多年的员工心中的痛苦和不解。
福安曾经员工最多时达7000多人,近两年已经缩减到4000名左右。福安3月初突然裁员,将厂房搬迁到江苏盐城,3300多人被裁。
据悉,2005年魏桥纺织集团生产车间规模为310万平方米,2007年增加到446万平方米,然而魏桥纺织披露,2007年工人数量减少1.7万多人。
日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现在中国经济外向度已经非常高,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一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至20万人的就业。而纺织业恰恰又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103届广交会上纺织服装签单量下降,企业接单不理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必将牵扯到大批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商务部将相关信息汇总后上报国务院,国务院高层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前往调查。同时,3月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奔赴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河北等6个省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我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六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
“2/3的纺织企业利润只有0.62%,如果这些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大约1500万人的就业。”这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6省纺织业进行摸底之后得出的结论。
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纺织业内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4万多家。据了解,小的纺织企业估计有几十万家。根据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提供的数据,2007年1/3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8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6%—10%,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9%。
马新征说,从短期来看,纺织工业是民生产业,在增加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事关大量职工就业和社会稳定,为减顺差、控制通货膨胀“牺牲”了很多。因此,政府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该适度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让企业有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内销市场的时间,扶持企业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毕竟,一个巨大经济体硬着陆式的急剧转型,肯定是场灾难。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行业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而赢得调整与升级的缓冲期,但最根本的出路仍是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雄兵介绍,因为棉纱销售不畅,资金回收难,多是承兑汇票,所以,纺织企业普遍停产,好一点的企业减产至少也在三四万锭。但由于纺织工人工资不高,社会上劳动力普遍短缺,所以对纺织企业因减、停产而带来的员工就业问题影响不大。
朱兰芬指出,企业用工减少,从设备更新和科技发展的角度看是在情理之中的。国际上一些设备先进的纺织机械,1万纱锭只需五六个工人,这是管理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的表现。当然,这必然会产生一些劳动者的再就业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为劳动者不断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她还指出,劳动者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安定团结的大问题,如果出现了大量纺织行业劳动者就业问题,国家一定会采取扶持政策的。从当前来看,年初一直传言的纺织出口退税问题,目前已经没有动静。
纺织行业进入洗牌时期,进入高端市场是企业洗牌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行业转型时期,政府和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努力,切实解决因此而产生的劳动者再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