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锴今年28岁,长着一张娃娃脸,常笑咪咪的,乍见还以为他是个学生。其实已经工作6年了,前4 年在上海从事IT业销售工作,从2006年开始,回到家乡延津接过了父亲何广前的班,卖起了化肥。
“别看我们现在一年销12000吨‘宏福’肥料,但在全国只有我们和德州瑞兴农资公司两家只销售‘宏福’品牌肥料,是名副其实的专营店。”小何说,“原因就是我们认准了未来的农资市场一定是品质与品牌肥料的天下!”
说起自己的转行,小何说,是自家的事业早一天接班早一天熟悉,何况农业是永远的产业。然而从进入这个行业,小何就感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他说,一是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激烈,农村的化肥经销商太多、太杂。延津县宏福农业有限公司负责“宏福”在延津等4个县的区域市场销售,在这里,每个县起码有70-80家化肥批发商,上千家化肥经销门店。这些“杂牌军”怎么个活法?就是一靠假冒伪劣、偷含量、低价格吸引贪便宜的农民;二靠不断变换牌子和经营地点来维持。正是看到了目前这种现状,何云锴从电脑市场上看到了农资市场未来的趋势:品牌产品占领市场是必然的,未来的农资市场肯定是品质好、牌子正的产品的天下。所以他们99%销的都是“宏福”产品,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出过质量问题。第二个困难是他们的市场太有限,仅仅4个县,不够。但何云锴清楚,市场的大小不是靠别人给的,而是靠自己干出来的。“现在,我的想法就是在现有的市场精耕细作。你一定要比别人做的更多更好!”说这话时,他稚气的脸上现出一种成熟来。
说到下一步的发展,何云锴说,首先是做好“宏福”品牌。今年全国市场二铵到处都是价高缺货,但瓮福公司对他们保证供应,可以说是随要随到。原因就是我们对“宏福”品牌的忠诚度高,何云锴说,可能我们做事真诚踏实,和他们的风格一致吧!其次就是要做好自己的网络。何云锴说,刚开始他们也像其代理商一样找乡一级的大经销商,结果发现,乡一级的经销商觉得自己是“大经销商”了,讨价还价,难于管理,尤其在品牌忠诚度上难以要求他们;于是何云锴绕开乡一级经销商,直接下到村里,与零售商结盟,逐渐发展起自己的“宏福”化肥经销网络,在为他们做好供货和服务的同时,严格管理,要求“宏福”品牌必须至少占到全年销量的50%以上。目前宏福农业有限公司在代理的区域市场已经与近300家零售商建立起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去冬今春化肥市场的变化既是困难也是契机。何云锴说,过去农民施肥从来不讲精细化操作,化肥价格便宜,尤其是含量不足的肥更便宜,他们用起来也不讲科学。一般一袋二铵配上一袋尿素,可以施4亩田,过去农民都是只投到1.5-2亩田,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污染;如今的肥价高涨,反倒会促进农民“理性施肥”,科学施肥,这样,质量的好坏与肥效的高低就能比较出来了。“也就是说,市场越是严酷,就越能凸现优良化肥的品质,”何云锴说:“有些事情需要时间,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方向上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现在的市场为高品质化肥提供了一个机会,但需要更多的努力。何云锴说,要促进农民理性用肥、科学用肥,自然还有许多事情做。测土配方国家提倡了好多年,但在本地,许多好经被念歪了,有的只卖袋子、定牌子,每吨肥料收50元“测土配方”的“冠名费”,至于别人拿那些袋子装的什么肥,就不管了;所以建议国家把测土配方与卖配方肥分开,这样才能祛除制度的弊端。时间不等人,我们下半年就筹备建设自己的“测土实验室”。过去每年我们凭观察和经验给“宏福”提供配方,今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测土化验分析来做,而且要一季测一次,公布一次,这样才能真正做出“品牌肥料”的“品牌效应”!
记者手记:
在农资领域有一批生于80后的“小字辈”,他们有的一踏入社会就从事农资行业,有的是近几年新进入的。他们身上有个共同的特点:思想新、观念新,有许多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的新“武装”,一旦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农资行业一定会呈现出代表未来的新气象!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