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海兴信用联社坚持“以发放小额贷款富农增效”的经营管理理念,创新小额农贷方式,在业务经营和信贷的服务上把握“三个定位”,即经营思想定位在农村、信贷运作定位在农业、服务对象定位在农民。实现了地方政府满意,监管部门认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信社经营效益改善的“多赢”效果,多次被市、县政府评为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做好“小”文章 创新解民忧
小额农贷,以“小”为先,它不仅给农民带来了资金使用的便利,也“贷”给了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近年来,海兴联社不断创新创优小额农贷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一是拓展基础性信贷产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不同行业、不同层次贷款大户资金需求日益旺盛,联社想农户之所想,在农户小额担保贷款的基础上,实行农户联保贷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农户联保贷款按照“自愿结合、多户(3-5户)担保、共担责任、分期还款”的原则,实行集中调查,集中审批,集中发放,不断简化手续,提高农户获得信贷服务的便利度,逐步解决了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种养大户资金需求大、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难题。两年来共发放农户联保小额贷款3646万元。
二是适当延长授信期限与额度。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在贷款对象、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上加以延伸和补充,适当降低门槛,延长授信期限,放大授信额度,由最初小额农贷5000元发展到目前3-5万元,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信贷需求;三是推行“四个一”工程,即一个信贷员一天一户一万元。这一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小额农贷的步伐,仅2007年就发放小额贷款9726万元。
走好“活”字棋 工作做到位
在工作实践中,该县信贷人员紧紧围绕小额农贷的发放问题动脑筋、想办法,总结出“一收二帮三传带”的经验。一收就是注重收集支农信息,及早谋划支农措施。平时信贷人员注重调查农户生产的资金需求等情况,做到了底子清、情况熟、安排妥、资金足,为不失时机的发放小额农贷支持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是实施“两项”帮助,帮助群众了解农业发展信息,送去行情到地头、送去资料到炕头。全县信用社员工利用对外接触面广的优势,能挖掘有效的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了一些“技术能人”,以带动更多的人致富,2007年度已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向农民传送致富信息167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事特办”,赵毛陶乡王十二集村民王铁印,有两个养猪场,去年由于生猪价格上涨,导致流动资金不足。由于时间紧,丁村信用社得知后,简化了贷款程序,及时给予20万元流动资金,帮其解决一大难题,使其当年就盈利10多万元,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猪大王。每当提起这事,王铁印总是感慨地说:“我们是‘鱼’,信用社是‘水’,没有信用社的支持,哪有我的今天。”
三是做好“三传带”, 即做好了信用社与客户群体的传带。不仅在柜台上设立小额农贷咨询台,同时紧密与辖内村委会建立电话联系,做到第一时间知农,第一时间助农;传带金融知识,宣传农民信通卡、知识,介绍目前支持农业的贷款品种,为扩张支农面提供保证。两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信贷员借工作下乡之便,采取不同形式宣传763人次;做好信贷员与客户之间的传带。宽广的客户是信用社目前最丰富的资源之一,信用社树立“与客户是一家”的思想,组织信贷员与客户结成“对子”已达40多对;做好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传带。全县信贷员组织客户进行座谈两年达102次,为促进共同致富搭好了平台。
两年多来,海兴县信用联社共发放小额农贷21047万元,占总贷款余额的76%,使2732户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 892元增加到现在的3450元,一跃脱贫致富,为信用社年增加受益371万元,为当地年增加税收263万元,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满意”的三大目的。
小额贷款圆了农民的致富梦,为渴望摆脱贫困的广大农民架起了一座座脱贫的“金桥”,铺就了一条条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