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解读磷铵特别关税政策(上)

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刘晓旺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二铵价格持续大幅飚升,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FOB价格上涨了近四倍,目前达到1200美元/吨。受此影响,中国二铵出口量急剧增加,2007年出口高达197万吨,是2006年的2.5倍,2008年一季度二铵出口仍有增无减。国内二铵的大量出口,导致国内资源紧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为此,国家自2007年5月以来,先后四次提高二铵的出口关税,具体如下:

  2007年5月中旬:国务院决定自 2007年6月1日起,对二铵出口开征关税:1-9月税率为20%,10-12月为10%。

  2007年12月25日:决定提高二铵、开征一铵出口关税,具体是:2008年1-3月、10-12月税率为20%;4-9月为30%。

  2008年2月15日:决定再次提高二铵、一铵的出口关税:即对2008年2月15日至9月30日的出口税率提高到35%;10-12月仍为20%。

  2008年4月14日:决定自2008年4月20日至9月30日,对二铵、一铵出口,在现有出口税率的基础上,加征100%的特别关税。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国家先后四次调整二铵出口政策,大幅度提高出口关税,关税税率由开始的10-20%提高到现在的135%,其政策变化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近10年来,我国的高浓度磷复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化肥行业中高浓度磷复肥发展的速度最快,综合竞争力最强,集中度最高。目前国内10余家主要二铵生产企业的产能占到了全国总产能的95%,涌现了像云天化、瓮福集团、安徽六国、贵州开磷、湖北宜化等骨干企业。目前国内二铵总产能已达1000万吨,实物产量在750万吨以上(为规避关税,2007年二铵装置大量转产一铵出口,故2007年的实际产量685万吨缺乏代表性)。在国内市场,国产二铵的市场占有率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不足30%,迅速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国产二铵实现了自给有余。

  不仅如此,中国二铵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日趋增强,2007年我国共出口二铵197万吨,仅进口54万吨,一举成为二铵的净出口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二铵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非洲、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中国二铵在品牌、价格、运输、地缘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该说,自2007年以来的本轮国际行情,为中国二铵企业的进一步的加速发展,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按理我们本应将高浓度磷复肥工业继续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影响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家痛下决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幅度提高二铵出口关税,严格限制出口呢?二铵关税新政对国内外高浓度磷复肥及相关行业的影响有多大?我们该如何应对?政策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笔者尽可能地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当前的现实情况,做些浅显的分析,仅代表一家之言,肯定不乏疏漏及不足之处。

  一、加征二铵出口特别关税的必要性

  1、是切实维护“三农”利益的需要

  俗话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有13亿人口,有9亿是农民,“三农"问题历来是各届政府关注的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央五年连续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支持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免除农业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去年以来,化肥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目前各种化肥价格与2007年同期相比,尿素价格上涨了800-900元/吨,二铵价格上涨了2000-2200元/吨,钾肥价格上涨了2700-2900元/吨,复合肥价格上涨了1400-1600元/吨,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化肥价格的大幅上涨将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抵消贻尽。国内肥价的大幅上涨,与国际肥价飚升、和国内化肥大量出口有着十分密切关系,2007年我国共出口化肥1381万吨,同比增长153.4%,其中出口尿素525.7万吨、二铵197.1万吨、一铵193.4万吨、复合肥59.9万吨,同比分别大幅增长284.6%、150.8%、307.2%、207.2%,尿素、二铵、一铵的出口量均创历史记录。以二铵为例,2007年产量为685万吨,却出口了197万吨,国内只剩下488万吨,与国内年需求量600-650万吨相比,缺口高达112-162万吨。而今年一季度,化肥出口仍有增无减,1-3月共出口二铵37.71万吨,同比增长95.9%,在2007年四季度、2008年一季度,因二铵大量出口,使2008年春耕用肥的淡储资源消耗得所剩无几,导致春耕期间北方地区春季二铵严重短缺,价格一路飚升。

  按比列计算,化肥支出占农民整个种粮成本的四成以上,如在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成本2006年为260元/亩,2007年则要320元/亩,上升了23.1%,今年化肥价格至少又上涨了20%,这样,亩成本将达到384元。而中央惠农政策“两减”和“三补贴”使种粮农户人均增收218.6元(亩增25.7元);在安徽,政府发给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虽然已超过50元/亩,但因肥价上涨每亩至少需增加化肥投入70多元,国家的惠农政策被上涨的肥价冲消了。据各地反馈的信息,不少地方农民因为肥价过高,大幅度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或改用含量低的低效肥,有的甚至根本不施肥、白籽下地,而且肥价的大幅上涨给经营假冒伪劣化肥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欺骗老百姓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广大农民被调动起来的种粮积极性被高涨的化肥价格淹没了。因此,国家采取果断措施,限制二铵及各种化肥的出口,平抑国内肥价,是切实维护“三农”利益的需要,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

  2、是保护有限的磷矿资源,促进国内高浓度磷复肥工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磷矿资源丰而不富,虽然总储量有160亿吨,但磷矿的品位很低,平均只有16.95%,适宜于高浓度磷复肥生产的30%富矿仅10亿吨,中低品位磷矿中有85%是不易精选富集的胶磷矿,按目前年采矿量5000万吨计算,高品位磷矿采不了几年。近五年来,我国磷矿的开采速度惊人,每年的开采量高达2-3亿吨,而且各地磷矿在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的现象,每采一吨富矿要浪费七、八吨贫矿,大量宝贵的磷矿资源被浪费掉了。因此,磷矿早已被国家列为 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矿种之一。

  为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近两年来,国家加大了节能减排和资源保护的力度,鼓励和扶持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通过调整出口退税,限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而二铵属于典型的“两高一资”产品,不但要消耗大量不可再生且十分有限的磷矿资源,而且还将大量的磷石膏废渣留在国内,污染环境。过不了几年,我们自己所需的磷矿都难以保证了,当然要节约着用,要先满足自己的需求,要严格控制出口,因此,国家出台限制二铵出口的政策,是保护我国有限的磷矿资源,保护环境,保证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3、是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粮食生产只有依靠自己,必须立足于国内。近年来少数国家因粮价上涨,食物短缺而出现恐慌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近两年来,国内物价持续上涨,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苗头,价格上涨有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的风险。一季度,国内CPI指数仍处高位,3月份为8.3%、4月份为8.5%,这与中央提出的全年4.8%的控制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中央要求在宏观调控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控制货币投放规格,稳定物价,特别是要增加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稳定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

  而要保证粮价的稳定,肥价的稳定至关重要,一方面,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只有肥价稳定了,各级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来;另一方面,肥价稳定了,农民就会多种粮,粮食成本才会降低,粮食多了,成本降了,粮价自然也就失去了上涨的动力。只要粮、油等生活必须品的价格稳定了,其它生产资料、各类消费品、服务等产品价格就会稳定,整个国家和社会就会稳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