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复合肥遭“减持” 政策预期分走“两极”

本报记者 吴江

  2008年上半年复合肥行业不甚乐观,价格上涨幅度大让经销商不拿货、老百姓不买肥。就在“市场压力明显增大,终端销售受到阻碍”的背景音之下,复合肥生产企业纷纷采取限产措施,有些企业甚至压缩了70%的产能。为了减轻复合肥库存压力,市场中到处可见销售人员奔波的身影。

  由于受成本影响,复合肥价格下行调整艰难,特别是原料生产企业的高成本,难以给下游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减轻成本压力。目前,磷铵成本基本在4000元/吨左右。眼下,尿素价格已开始50-100元/吨的攀升,钾肥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复合肥下游市场销售不明朗,使复合肥生产企业购买原料需求随之下降,让上游的磷铵、硫酸生产企业行情低迷,一些自身配套合成氨和硫酸的磷铵生产企业一旦停产,将意味着企业全面亏损。

  业内人士认为,影响复合肥市场销售的主要原因是化肥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民对出台干预政策的心理预期较高,同时,终端经销商怕出台限价政策。心理预期存在差异,使市场心理分走“两极”,老百姓盼望出政策,经销商担心出政策,市场心理比较矛盾。

  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惠农政策,农民对好政策的心理期望比较大,特别是针对目前化肥的高价位,期望出台化肥价格干预政策的愿望较高,因此购买行动迟缓。终端经销商店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存货、拿货迟迟不出手,但是,原因恰恰相反,因为担心出台限价政策,终端经销商怕进货多政策一旦变化造成损失,观望心理浓重,使市场迟迟不启动。

  复合肥成本上涨,导致下游农民心理发生变化。粮食涨价不明显、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产出悬殊,以及土地缺乏“吸引力”,是市场难启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上半年本是南方地区早稻种植时节,但从湖北地区来看,今年化肥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抵消了农民种粮的大部分收入。有人给农民算了一笔账:湖北一些地区的早稻亩产大约在1200-1300斤,按照去年70元50公斤的国家最低收购价格计算,每亩收入800元左右。但是,按照每亩用一包复合肥追一包尿素的投入计算,加上种子、农药和人工播洒等费用,去年农民一亩地可以有200-300元左右的利润。但是,今年化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上涨了近30%,粗略计算,去年100元左右一袋的复合肥,今年涨到了200多元/袋,人工播洒农药的费用也由去年的50元/天,涨到了100元/天·人,也就是说,在正常收成情况下,今年亩产收入只有100多元。

  但是,相对于化肥成本的上涨,今年粮食价格增长却显得有些低。今年年初,发改委宣布,2008年继续在稻谷、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在去年50公斤70元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基础上,经过两次调整将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到每50公斤77元。虽然上涨幅度达到9%,但是,100斤早稻仅仅增加7元的收入,对于农民新增投入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有农民认为,利虽然薄,土地面积大还可以分摊和化解一部分化肥上涨压力,收入也还可以保障,但是对于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少的地区来说,农民就觉得种地有些划不来了。

  据悉,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不断减缓,自1996年以后,早稻种植面积逐年递减。1996—2003年,早稻种植面积由8284千公顷锐减至5590千公顷,平均每年下降385千公顷,下降幅度高达33%。近日,来自国家农业部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8年上报的早稻种植面积不足8000万亩(约合5333千公顷)。虽然各级政府一直努力增加早稻面积,但由于各地耕地质量不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一等原因,早稻收成还难以把握。

  种地成为农民的“副业”也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后,务工与务农的收入形成鲜明对比。劳动力输出后,农民收益明显增加,即使做没有技术的小工,一天也能挣到60元钱,而且上午做工,晚上就可以拿到现钱。而农民种一季甚至是一年,收成之后卖出去才能变现,使土地对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一些企业认为,生产企业虽然艰难,但是粮食主产地依然是“重灾区”。国家应当在政策支持“灾区”,疏堵并施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前期国家依靠关闭出口大门、限价等措施调控化肥市场价格,但是,并不能改变农民的收入现状。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对种粮重要性的认识,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将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在降低粮食成本投入的同时,疏通粮食下游渠道,给予农民更多的种粮补贴政策,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幅度,分梯度适当提高粮食价格,才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