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是做建筑工程的,后经朋友联系转行作了农资。初入农资,我不敢走得太深,2000年开始主要是试探性经营,当时是附属于城关供销社,后来经过两年的探路以及思想上的抉择, 我于2002年注册成立了宝鸡兴农农资有限公司,彻底步入了农资行业。两年的探路历程告诉我,农资公司不能仅靠单一的销售,基层农民普遍缺乏深层次的农化知识,对化肥产品缺乏深度的了解,不利于增产增收,同时也不利于我们肥料的推广,所以我一开始就把公司定位于建设以化肥经营及农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资流通企业。”
为了打开市场,兴农公司首先做到了非“名牌”、“免检”产品不予经营。在选好产品的同时严把质量关,小厂家设备较差,产品质量自然就较难保证,兴农公司经营之初就倾向于选择大集团、大企业的名优产品,一来这样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过关,二又可以以大品牌效应带动公司的长远发展。做买卖离不开吆喝,无论哪个公司和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广泛的宣传,董录祥除了对化肥做一般的广告宣传外,最主要的是和农民面对面的交谈用肥知识,让广大农民辨别化肥的真假与好坏,并且时常邀请陈仓区农技中心的专家、技术人员下村下乡不间断地为农户讲课、测土、宣传农业技术和知识。公司的“农化服务”宣传车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普及农技知识,随时解答农户问题。“白天农民群众都在田间忙碌,因此宣传车队在晚饭后把大家组织起来,讲解农技知识,每天讲解一个小时左右。时间不能太长,农民每天也很累,也要替他们考虑”,董录祥感同身受地说。
只选择名优产品还远远不够,秉着为农负责的思想,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兴农公司立下了“先实验,后销售”的原则,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户手中。根据群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念,建立示范田,由点到面推广,针对不同的作物,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田块,用不同的肥料进行施种,组织群众现场观摩,来对比不同肥料的优劣,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我们所经销化肥的良好肥效,达到心服口服,从而扩大销售。例如我们所经营的“天脊”牌复合肥,经过田间比较实验,确定其质量好的优势后,才大胆的向农民推荐,销量由最初的500多吨,到2006年突破的6000吨。公司不仅自己试验,还让农民亲自试验,先给农民一两袋化肥,如果效果满意再付货款,对于一些仍持怀疑态度的农户,董录祥还有办法,那就是如果肥效达不到承诺标准,包赔损失。“当然,我敢这么说还是心里有数,咱的肥料质量好,肥效高,一般不会出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索要过赔偿,呵。”为保证化肥的质量,公司还要求各网点对农民朋友进行回访了解登记,确保农户朋友买到放心产品。
销售成本也是销售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内容,为了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农民,兴农公司采用连锁网点经营模式,先后在宝鸡12个县市建立连锁网点230余个,直接配送化肥。“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化肥销售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销售任何产品都要有不等不靠,吃苦耐劳不怕苦的精神。每年的用肥旺季,也是我们的宣传高峰,趁着宣传车,我们也拉上一部分化肥,送货上门,加强服务。走村串乡送肥到地头是我们必要做,也是必须做的,这样既为群众减少了拉化肥的费用,又降低了群众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赢得了销售市场。”
买卖恒久远,品质无时限,为保证化肥品质的连续性,董录祥坚持年年送检,2001、2002、2003连续三年被宝鸡市质检中心检验为优质合格产品,以至于检验人员看到董录祥就戏言:“别人的肥料有时是不够标准含量,您的产品连年都是含量超标,还验它干吗?” 对此,董录祥回答道:“说归说啊,质量这个东西,验了没坏处,要做到心中有数,让老百姓放心。” 2007年4月份,兴农公司同宝鸡市陈仓区农技中心签订了“小麦玉米配方专用复混肥产品销售协议书”,兴农公司成为宝鸡陈仓区第一家“放心肥料”供应企业。
“作为一个商人,不考虑商业利益是假话,因为不考虑商业利益就无法存活,但这个利益要看怎么个考虑方法,做一个成功商人,要从长远利益考虑;做一个优秀商人,要为大多数的利益攸关者考虑,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奉献社会。我们那个年代讲‘以粮为纲’,这种观念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经历过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所以现在很重视农民的感受,也深知粮食生产的重要,作为一名农资人,我能感受到自己肩上承担着的 ‘富农增收’这个词的分量。”
记者手记:在四年的发展中,兴农公司通过资料宣传、知识讲座、广告宣传、抓点带面、精选客户、周到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年销售量由最初的1000多吨,发展到现在的10000多吨,公司依法经营、服务农民、保证质量的做法,深受广大人民的信赖和欢迎,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董录祥这个陕西大汉正带领全体员工在“自强不息,自觉奋斗,自加压力,再攀高峰”的经营理念下,为现代化农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