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内蒙农资大厦,唐利民回忆了自己十几年来的农资生涯。1995年,接近不惑之年的唐利民走上了内蒙古农资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从那时开始,他和他的班子凭着对草原这块土地的挚爱和广大农牧民的赤子之情,开始了在草原农资行业十数年的耕耘。
唐利民说,农资行业的真正巨变还是从1998年“39号文件”开始的。他说,《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下发时,正是我接任内蒙古农资公司总经理的第三年,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其作用和意义----她的出台吹响了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冲锋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制上,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二是渠道上,打破了化肥专营格局,拓宽化肥流通渠道,形成了生产企业、供销系统、农业三站共存的“三驾马车”;三是价格上,实行政府指导下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后来十年的改革历程印证了“39号文件”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辉煌的!
对下一个十年的展望,唐利民说,有两个问题最近考虑得比较多。一个是行业的联合问题。联合最终是供销社的根本,省际农资企业能不能搞一下联合?通过联合调剂货源、稳定市场。否则在资源、价格互相残杀,最终实力越来越薄弱,最后自己倒闭;省内联合就像手和腿的关系,省级公司是手,下面像腿,如果盟市、旗县搞不好,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实力和整体形象在百姓和政府眼里也好不起来。所以必须搞联合,而且联合是长期的。本来供销社的宗旨就倡导上级为下级服务,就是要搞好手和腿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下一步中国农资改革的新动力在哪里?唐利民认为,下一步中国农资改革的新动力将主要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上。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农资行业在大农业中的定位如何最为关键。我们一定要在十年改革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继续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