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草地农业进入国人视野


  发展草地农业是中国“食物安全”新思路  

  据新华网   今后,谁来更好地养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一些中国学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发展草地农业。

  在此间召开的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任继周说,中国现在及今后面临的不仅仅是“粮食安全”问题,还有“食物安全”问题,发展“草地农业”是解决中国“食物安全”的长久之策。

  任继周说,粮食安全问题不能离开食物系统,而粮食是食物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食物系统的主要弊端在于把谷物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而对非谷物食物资源和其他动物食物资源未予以充分重视。这个偏差导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周期性地经历由短缺到过剩、再由过剩到短缺的恶性循环,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

  任继周说,要获得食物安全,一是要转变粮食观念,把动物性食品纳入食物安全系统;另一方面要转变农业系统,以全部利用土地、生物、水土和能量资源来建造全新农业。

  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名誉理事长洪绂曾说,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全民温饱问题任务艰巨,有必要树立大食物观。

  他说,要统筹考虑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素的生产和供给;既要向耕地要“粮”,也要向林、草、水要“粮”;既要考虑眼前食物生产,也要考虑其可持续性。(华新) 

  信息观察

  草地农业进入国人视野

  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中国将会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三大趋势,食物安全问题将日渐突出。草地农业是一个满足现代人的食物结构并使得生态和生产两者兼顾而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系统。草既是食物安全所需要的,也是生态建设所需要的。

  草地农业就是将牧草或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利用引入农业生产体系,通过粮、草、畜有机结合,建立起“土地-植物产品-动物产品”生产链条,最大限度地生产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的农业生产形式。

  专家指出,草地农业内涵有三:一是推行牧草与粮食作物轮作、间作、套种,发展多元种植结构;二是对一些不适宜粮食种植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耕地,实施退耕还草,用草养畜或加工成草产品出售;三是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并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力水平。

  专家称,长期以来,中国养猪过多,形成了“粮-猪农业”系统,猪与人抢粮,用大量谷物来养猪这对仅有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世界22%人口的中国来说,不现实也不可取。以草地农业取代粮猪农业势在必行。动物性的食品要靠草食家畜,需要草地农业来养活这些草食家畜。

  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谷物类的消费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持续上升。如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比1983年减少了45%,农村居民减少14%,而城镇居民人均肉类产品消费增加46%,农村居民增加69%。

  一些专家研究提出“未来十年中国人食谱”,每人每年消费的口粮在未来10年里要从现在的206公斤下降到155公斤,相应的,摄入的肉、蛋、奶、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将相应提高。

  我国有近60亿亩草原,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但目前其生产力还比较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另外,中国南方地区约有10亿亩草山草坡,经过改良而建成人工草地后,其生产能力可提高10多倍。

  近20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时有波动,但由于需求的强烈拉动,肉、蛋、奶的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6年中国草食家畜产品中,牛肉产量达到750万吨,占世界的11.7%;羊肉产量469.7万吨,占世界的34.6%。牛羊肉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0.8%和71.4%。奶类总产量3302.5万吨,占世界5.1%。其中,牛奶产量3193.4万吨,奶牛存栏1363.2万头,分别是2000年的3.86倍和2.79倍。

  我国政府对于食物安全问题着眼于长远和未来,近10余年来,政府已加强了对草地资源的生态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草地农业有望得到重视并推行。

  草原是世界上主要生态系统之一。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这样一个巨大生态系统,在地球生物圈中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草原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农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是我国第一大生态系统。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倍、林地面积的1.8倍。我国不仅草原面积大,草原类型也繁缛多样,按照新的分类系统,全球48个大类,我国就有39个。我国草原类型多,它的生物多样性自然傲视全球。这样的特色,这样的资源,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大有作为。但在我国出现了特殊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认为草原是一个“自然体”,把它排斥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外。处于劣势的草原地带,被排斥在农业系统以外。

  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到越来越重的压力,几乎到了生态系统可能承受的极限。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优良草地大量被开垦为农田,农耕地区向草原蚕食,50年来,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减少了大约20%,而这20%的草原都是优良草地,生产力至少相当全部草原的50%;二是畜牧地区的放牧压力不断加大,超载过牧日益严重,90%的草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来应该是内地城乡生态屏障的草原,反而成为频繁袭击内地的沙尘暴的源头。在西南岩溶地区的草地在同一时期内由于过度开垦,石漠化面积扩大了一倍。目前我国不论南方还是北方,草原生态系统遭受着有史以来的空前损伤。

  面对这一严峻状况,全国人大1985年颁布了《草原法》,对草原提供史无前例的最初呵护,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年全国人大对《草原法》做出了修订。这部新修订的《草原法》与修订前相比,进步是显著的,对草原功能的再认识,也就是草原的“农业生态系统”观点的强化是其显著特点。这部草原法不只是面向天然草原,也为人工草地鸣锣开道。这将是沟通传统农耕区和畜牧区的纽带,也是打破两者间壁垒的突破口,将为农牧结合的新型草地农业系统——即有畜农业系统提供保障。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跨越。

  从《草原法》的修订到今年草原大会上专家达成发展草地农业的共识,草地在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把草地农业纳入我们农业体系、食物安全体系,打造一个全新的农业系统,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农业资源的大整合,将有助于农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 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