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号角吹响大江南北,催醒了市场经济萌动的力量。来不及适应,仿佛一夜之间,曾在计划经济“马背”上又快又稳奔跑的供销社农资公司一下跌入市场经济的“深渊”。艰难的“转轨”阶段,如大多数农资公司一样,时为吉林省供销社农资公司的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也陷入历史的最低谷,市场经济的冲击,资金、货源、网络都面临着重重压力。
2002年,邓国臣走进在“剧痛”中沉浮挣扎的吉林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从此,吉林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命运就与这个低调的领头人连在了一起。
改革是唯一出路
——两次改革,企业完成从三年一小步到一年一大步跨越
2002年9月,邓国臣临危受命,走进负重累累、举步维艰的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出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有着多年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邓国臣深知公司的症结,沉重的历史包袱使企业举步维艰,旧的经营体制、平均主义、靠政策、坐着等饭吃等旧体制下的思想和作风仍在延续,难以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要求。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唯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痛思变,变则通”,邓国臣大胆“动刀”,进行了企业的第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2002年,在取得各级领导支持的基础上,邓国臣将企业彻底改制,重新注册,从原来的注册资金1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成立了新的独立核算的股份制农资公司,通过改制,“卸掉包袱”的吉林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轻装上阵”,迎接市场经济新的挑战。
1998年到2002年间,几年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原来吉林省农资公司的一些老的网点不同程度受到冲击,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新形势下,网络建设需要新的生命力,创新异常迫切,
2003年,邓国臣提出建立“吉农连锁”,并于当年注册了“吉农连锁”品牌。这种当时实属“凤毛麟角”,甚至有人还不清楚什么是“连锁”。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先人一步,利用自有资金,对在市场经济中丢失的网络,从“吉农连锁”品牌入手,通过科学筹划、分布实施,积极构建一个以“吉农连锁”为品牌,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上下顺畅,物流畅通,科学管理,规模经营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制定了吉农连锁“851”发展规划(即农资连锁经营网点达到800个,年经营化肥总量达到50万吨,年销售额达到10亿)。就这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2003年提出建立“吉农连锁”到2005年三年时间扎扎实实地建立了555个农资连锁网点。
在积极构建连锁网络的同时,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有资金、贷款、发动内部职工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解决部分货源供应问题。同时争取到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老客户的支持、与生产企业采用联营或者联销的方式,保证了网络货源的供应。
机制改革后的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在业务上创新求变,建网络,保货源,三年奋战,一年一小步,步步向上。到2005年时,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的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重新站立起来,稳步发展,企业生存已不再是问题,加速发展是接下来更大的任务。
2005年,已经稳步发展的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逐渐在省农资市场上重新发挥出供应主渠道的作用,然而庞大繁多人员结构拖住了想“加速奔跑”企业脚步,290多人的企业,有160余人是离退休人员加内退职工,抱残守缺的陈旧思想影响着企业锐意进取的奋进意识。怎么办?是保持一团和气维持现状,任市场自然淘汰,还是顶住压力积极进行人员和管理改革,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人员的改革是最困难的改革,但是邓国臣没有过多犹豫,只有企业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员工的生活,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改革在剧痛中进行。在保证员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动员和劝说工作,企业坚定地进行了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只留有员工90余人。改革之后的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新鲜的气息,更多的年轻人获得了发挥能力的机会,新生力量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获得新鲜活力的吉农开始跑步前进,一年一个大变化,迅速成长。在2005年555个“吉农连锁”基础上,截止2007年末,三年时间,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农资主锁经营网点达到1,586个,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推动了构建供销社系统“533”农资现代服务网络工程(即在“十一五”末,全省供销社系统建没农资连锁经营网点5,000个,实现年经营化肥总量300万标吨,年经营额30亿元,占全省农资市场份额达到75%以上)。
两次改革,第一次改革解决了企业生存问题,第二次改革解决了企业发展问题,从濒临倒闭到三年一小步,再到一年一大步,六年的时间,改革给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企业以全新的姿态面对新的市场挑战。
是机会更是责任
——从创造机会求发展到担重担保市场成为政府的得力抓手
2005年时,对于正在爬坡的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来说,任何一个发展机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2005年,由于市场的动荡变化,为稳定市场供应,国家开始实行淡储政策,对一些能够对市场农资供应起到影响的农资企业分配淡储指标,并根据指标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邓国臣敏锐感觉到,对于已经迈出“经营危机”并想“加速奔跑”的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来说,这既是证明吉林农资重新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的机会,同时也是吉林农资加速发展的机会。参与竞标,抓住这个机会,吉林农资很快递交了竞标书。
竞标书递上去了,邓国臣的心也悬了起来。几年沉浮,几年奋斗,终得旧貌换新颜,然而,人们能否了解今天的吉林农资,又将会怎样看待今天的吉林农资?在那些天,邓国臣和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在焦虑地等待结果。如果落选,吉农就可能就永远失去这样的机会。
在开标的前一天,邓国臣和三个骨干赶到北京。当晚,招标结果传出消息,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落选了。
得到消息,邓国臣当即嘴上就起了水泡。在街边的饭店里,几人对饮一瓶啤酒,沉默无言。
“如果踏不上这班车,吉农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邓国臣没有放弃,他打定注意,没有希望也要创造希望,要在绝望中创造机会!
从北京返回吉林,邓国臣等人马上寻找各方关系,多次往来北京,与相关部门沟通,介绍吉林农资的发展情况,证明公司已经具备承担国家淡储任务的能力。那段时间,邓国臣往来北京,来来回回跑了20多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邓国臣的真诚努力争取,终于打动了国家发改委。发改委决定进行第二次招标,在第一批原625万吨招标工作的基础上,又下拨135万吨,吉林农资当年拿到了10万吨的淡储任务。当时发改委有位负责人说:“如果没有吉林农资的争取,也不会有第二次招标工作的进行。”
机会来之不易,吉农也倍加珍惜。在争取国家政策优惠上有了新的突破,使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发展机会,但是吉林农资更把这个机会看作是责任。
2005年吉林农资获得国家和省级化肥储备15万吨,获财政贴息465万元。争取到国家农资物流中心项日贴息116万元。淡储工作结束,吉农在保证供应、平抑化肥价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吉林农资在随后的几年内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2006年,争取国家和省级化肥储备20万吨,获财政贴息888万元,稳定了农资市场,平抑化肥价格,使吉林省化肥价格平均每吨降低150元左右,农民直接受益3亿元。争取省里农资物流中心项目贴息16万元。取得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资格,并获得财政补贴32.5万元;2007年,争取国家和省级化肥储备45万吨,预计获财政补贴超过2000万元。在平抑农资价格方面,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07年,吉林省平均每吨化肥价格在上一年降低150元的基础上,又降低了50元,农民从中受益4亿多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在邓国臣的领导下,解决了政策问题、资金问题、网络问题的吉林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跑步前进。企业在大跨步前进的同时,更成为了政府的得力抓手。
2007年2月8日,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春发起成立了吉林省农资流通协会,会员单位212家,协会的宗旨是“自律、协调、服务、维权”,通过协会整合农资经营网络,推动省社新网工程健康发展,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迈上了更高一个台阶,同时也标志着在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努力推动下,吉林省农资行业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协会成立后,切实履行农资流通协会的职责,积极为政府部门、会员单位和广大农民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维权、自律”的作用,发扬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优良传统,促进吉林省农资事业的不断进步。2008年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和困惑,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农民面对市场无所适从,为加大货源储备量,吉林省农资股份公司协调农发行贷款4亿元,商业银行贷款1000万元,解决了淡储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积极推动与较大化肥生产厂家联合,争取骨干品种的总代理、总经销,增加化肥采购量。面对今年货源紧缺的局面,想方设法解决肥源问题。为保证化肥质量,保护农民利益,满足农民需求,吉林省供销社、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联合212家会员单位,向全省广大农民朋友发布《诚信农资宣言》,承诺加强行业自律,平抑化肥价格,保护农民利益。还会同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农资流通协会,在全省农资流通领域评选出18户“诚信农资经营企业”,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农资流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从创造机会求发展到担重担保市场成为政府在得力抓手,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奋斗永不止步
——只要你知道自己的方向,世界就会为你打开一扇大门
坚持改革与发展,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到2005年,三年迈了一小步,2005——2008年,三年三大步。当初想都不敢想到大踏步大发展,吉林农资都一一实现了,并取得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努力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工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AAA级单位;省农发行评为银行信用等级AA级企业;“吉农连锁”品牌被中国农资流通协会评定为“全国农资流通行业最具价值品牌”;被吉林省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委员会评为“全省综合批发贸易企业营业收入50强”;取得国家和省里化肥淡季商业储备承储资格,承担国家和省里45万吨化肥淡储任务;取得省农业发展银行“淡储”化肥政策性贷款的支持:在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被评为试点企业,为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被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中华合作时报和中国农资杂志社评为“2006—2007全国百佳(优秀)农资经销商”;吉林省国税局、古林省地税局评为吉林省纳税信用等级A级纳税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无投诉信誉企业”:省物价监督管理局评为“价格信信得过”单位;省社评为“特级经营业绩先进”单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吉农的领头人邓国臣。他本人连续三年被评为“2005年度省社评为优秀企业经营者”、“2006年度被省社评为杰出企业经营者”和“2007年度被省社评为杰出企业经营者”:2007年成为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副会长和农资专刊副理事长。
人们都说,一个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性格就是企业的风格。
今年55周岁的邓国臣,仍然保持着学生读书时代勤奋好学的品格。长期以来,他坚持平时自觉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他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能同实际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加快了企业改革的步伐,2002年第一次改革,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2005年第二次改革,解决了企业发展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他善于学习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通过系统化学习和研究吉林经济发展和改革实际问题,使他对吉林经济现实问题,有了较清醒的认识,结合部门实际撰写了《融入新农村建设,加快供销社发展》的论文。更加难得可贵的是,邓国臣至今仍保留着“剪报”的习惯。在报纸上看到有用的信息,他会用剪刀剪裁下来,放在自己的书柜中,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看。上网也是他每天早上首要做的事,浏览新闻,查询信息。企业获得了发展,邓国臣更加注重学习,中华合作时报等媒体举办各种活动,邓国臣都积极参与,他认为,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了解优秀企业,向优秀企业学习,可以让吉农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习无止境,前进不止步。
有着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邓国臣,具有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参加工作多年,尤其是这几年,为了供销合作事业,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他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很少休息,利用这些时间,多思考问题,多研究问题,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邓国臣的学习劲头和钻研精神也深深感染着企业的职工,带动着企业多动脑筋多做事的工作风气。
随着农资市场的发展变化,市场较往年有了更多的不可预料性。创新思路,在对企业现有业务和发展前景的思考中,邓国臣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2008年企业新目标是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物流。
2008年4月29日,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与长春市长江路经济开发区签定购置土地协议,购买35万平米土地建设东北最大的东北亚农资物流园,预计2011年全部投入使用。建立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打造一个物流贸易平台。其中有20万平米是化肥、农药、农膜、种子、农机具等农资产品的物流批发市场,园区建设完毕后,一年的流量大概能够达到150万吨,销售额估计30亿左右;其次建立一个年产30万吨的BB肥生产线,满足未来农业施肥多样化需求;其中3万平米将建设成全国最高的28层办公楼,即综合信息楼,建成后,用于办公、住宿、餐饮、娱乐等项目。此外另辟12万平米,发展房地产,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和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在吉农未来的规划中,农资经营、物流平台、房地产、酒店、餐饮等多元化发展已经纳入计划。
所有的规划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邓国臣的脚步还不断向前跋涉着。
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在对以往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2008年,改革依旧成为了吉林农资的主旋律,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将进行第三次改革,在企业体制和机制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改革,努力把企业办成“吉林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农资龙头企业,使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改革中前进,邓国臣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中国农资行业改天换地的十年,农资流通行业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和生机,面对新的形势,供销社农资公司能否更好地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新时期农资流通市场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新变化、新情况,不断改革创新,从而发展壮大自己。理清思路、把握好方向至关重要,只要你知道自己的方向,世界就会为你打开一扇大门。
成功是因为有方向
在业内,邓国臣是个低调的人,除了跟吉农有关,你似乎很少能够看到或者听到他的消息。但是在吉林农资,他的威信是毋庸置疑的。在彼时彼境,接手危机重重的农资公司是有很大压力的,但是却他迎难而上,并且全心投入,带领吉林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困境,迈上新的发展征程。如今吉林农资股份有限公司重新发挥出农资流通主渠道的作用,公司的普通员工的待遇和生活水平在当地都名居前列,员工们无不敬仰这位有着高度责任感的领头人。
走出困境,靠的不仅仅是勇气、是精神,更是对方向的准确把握。正如邓国臣所说,只有正确把握趋势、正确认识自己,不断调整战略,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才能发展壮大。
改革只是手段,方向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