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喜迎奥运 尽显中国传统文化风采
花鸟画家马在新的茶情结

章文 文/图

  《火炬花》

  马在新,字推之,蜕斋主人。亿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潜江直路河人。一九九八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国画家杂志社举办的首届中国画研修班,二零零四年毕业于鲁慕迅艺术工作室举办的中国画高研班。

  马在新从事绘画近三十年,主攻大写意花鸟,勤学苦思,孜孜以求,转益多师,画技与日俱增,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深圳、荆州等地举办个展,深得好评。著名画家娄师白先生看了马在新的作品后欣慰题词:“锲而不舍”以鼓励,北京画院著名画家张世简先生题词:“观在新画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近日,为期1个月的“迎奥运马在新国画作品展”在北京忆沙茶艺馆举办。色彩艳丽、别开生面、厚重大方的66幅南国花鸟画作落脚京城,祝愿北京奥运会平安和谐、圆满成功。

  画作的素材多取自云南西双版纳,那里花鸟的品种在我国是最多的。“十余年来,我一直魂牵梦绕地想去草木鸟类繁衍生生不息的西南边陲,去花鸟画创作的源泉地——西双版纳这块神秘的土地一睹其风采。去年,终于圆了我的梦。”,马在新说,“当我踏上西双版纳这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进入丛林深处的时候,立即被眼前的一切所深深地感动和吸引。那热带雨林中鲜艳的杜鹃,火红的山茶花,地衣、苔藓、兰科植物竞相攀上树干,藤葛飞舞,“龟背”从高大的树干上垂下,那充满生机的草木精神和自然的多样奇特使我流连忘返、激动不已。由于时间紧我不能逐一写生,只好频频按动手中快门,记录下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为我日后的花鸟画创作积攒了不可多得的珍贵素材。”

  西双版纳是花鸟画家写生的圣地,也是茶的故乡,那里生长的古茶树闻名中国、震撼世界。这块土地是原生态没有被破坏的地方,去年11月,马在新参加了云南山茶花艺术节,在那里边品茶边欣赏山茶花,体验云南民族风情,感觉特别惬意。山茶花与茶树生长在一块土地上,同生共融,交相辉映。作为画家,马在新在那儿找到了灵感,后来一幅生动鲜活的山茶花作品诞生了。

  从云南写生返回北京时马在新带了些普洱茶回来。他说:“我去西双版纳写生了50多天,回来时带回了20斤普洱茶饼,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我的亲朋好友。”马在新喜欢茶,对茶的认知由来已久。马在新生长在湖北潜江,这里与茶圣陆羽的家乡天门仅一江之隔。他从小就听说过陆羽的故事,知道《茶经》,他的家乡也产茶,早早受到茶文化的熏陶。“在我们那里,关于陆羽,民间传说的故事很多,这使我从小就深深爱上了中国的茶文化。由于家乡产茶,在茶的氛围里,也引发了我对茶的兴趣。喝茶,本身是品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喝茶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喝茶使人健康长寿。”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书画艺术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画、中国书法、京剧、茶文化都是祖先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他们互相依存,互相借鉴,共同发展。这次在忆沙茶艺馆举办迎奥运个人画展,以茶为媒,使饮茶的客人在品茶的同时欣赏书画作品。小小的空间,力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作品的原生态的花鸟主题与“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呼应,马在新乐此不疲。


相关链接:

新视角与新诗情

徐恩存(《中国美术》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

  花鸟画家马在新的作品,抒发了新生活的激情与诗意,他的作品摒弃了代代相袭的模式与套路,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由衷感受及由此转换来的笔墨样式。对马在新而言,花鸟画的创作不再是前人逃避现实的方式,而是介入现实的手段,或者就是他的现实生活的本身,在他那里,生活与艺术的一体化,使花鸟画更直接地与生活、生命相关,更直接地变为生命潜能的表达。

  细读作品,我们看到马在新花鸟画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用笔率真、质朴,不玩弄技巧,不矫情于“模仿”;用墨大胆,狂放,毫无谨小慎微的世俗之气;用色浓烈,润泽,从容自然。马在新在艺术创作中强调的是,直面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提炼创作素材与笔墨样式,并表达一个当代人对当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直抒胸臆的创作使马在新获得了新视角,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新诗情。

  对传统的研究,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为马在新的创作增加了丰富的根基与审美亮点。马在新的花鸟画具有综合的素质与特点,融书写、色彩、意象表现等于一炉,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现代意味,画面上洋溢着一种清新、亲切的时代气息。马在新的花鸟画,重在墨色结合,显得浓密厚重,打破墨与色的界限,开拓新境,用以表达当代人眼中的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马在新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墨率意本色,尽量浑厚,并从中转换出墨中的色彩通感,与色彩的结合,造成鲜活、生动的美感与魅力,透出生命感性的信息。

 

清新淡雅  品高意长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在2000年初春的一个惠风和煦的日子里,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知名国画家郭方颐教授及荆州书法家张守云兄一起到我家观赏马在新先生的国画佳作,我们观赏了他的几十幅作品,这些作品清新自然,意境隽永,可谓给画坛吹来一股清雅的春风。马在新先生生活在江汉平原的土地上,他对那种“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纤秾境界,或对那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淡泊景致,形成乡恋情结,他的花鸟画清新雅致的风格,正是他生活中的自然写照,亦是他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的真实表现。

  他的作品题材多以荷花、菊花、梅花、鸡冠花、水鸟、牡丹等为内容,即使表现荷花题材,其方法也是多样的,如《香远溢清》荷花用墨色敷成,浸润华滋,几枝盛开的红色荷花,艳丽夺目,充满了自然生机,而《红蜻蜓》则采用墨线勾勒荷花,将荷花的枯涩风骨加以传达,右上角几只红蜻蜓的点缀,增添了几分盎然生气。

  总之,马在新先生的作品,我们在观赏中,“犹之惠风,苒苒在衣”,给我们展示了高品位的清新自然的审美意境,是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中的上品佳作,他给我们以隽永的艺术享受。

 

艺术贵在创新

姚伯齐

  在新先生与我是十多年的画友,他是荆州地区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画展的画家。从结识至今,我认为他是一位永不满足,不断探索,执著追求又不断创新的艺术家。

  最近,在新寄来的《马在新花鸟画系列之版纳风情》的作品选,更是让我惊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又一改过去的大写意手法为现在的以“兼工”带写、现代构成、突出色彩、巧而鲜活的基本新格调。他的幅幅作品新颖多变,无论色彩、构图绝无重复,在用笔上能化古法于我法,轻松流畅协调“处处变化、处处统一,笔虽有尽而意无穷。”所表现的是西双版纳花卉的特色与天趣,不是以怪取胜,而是以平易动人的真、善、美为特色。

  艺术贵在创新。我在这近20年里对这个“新”字来之不易而深有体会,但乐在创造中,今天的在新绘画语言使他尝到“乐在创造中”之甜。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