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供销合作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面前,供销合作社系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需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去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向党和政府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需要各个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努力,需要做的事也很多。但供销合作社首当其冲,责无旁贷,要在这一历史任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就要首先发挥好系统的优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的工作,来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自身改革,不断地求实创新,从而促进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
供销合作社要做的事情很多,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突出抓好“新网工程”建设,这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系统的“一号工程”。诚如李成玉同志所说:“‘新网工程’建设顺应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历史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网工程’建设适应了扩大内需、拓展农民消费的客观要求,是便利农民消费、净化农村市场的重大举措;‘新网工程’建设密切了农产品产销衔接,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新网工程’建设促进了供销合作社改革,是实现供销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新网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新网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举全系统之力,集中精力,凝集智慧,进一步加大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我们高兴地看到, “新网工程”建设实施两年来,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有了可靠载体,竞争力得到了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提高,一些地方的落后面貌有了显著改观。“新网工程”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新网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建设还明显滞后于农资、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等三大网络。因此,当前我们要集中精力,下大力气攻克制约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发展的瓶颈,乘势而上,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中国特色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把“新网工程”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并以此为抓手,推进系统全面工作的开展,携手亿万农民共同绘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切实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全系统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发展的助推器,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才能摒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弊端,突破一切制约我们发展壮大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李成玉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系统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当前,我们要围绕“新网工程”建设这一重点来改革我们的体制和机制。凡是不适应“新网工程”建设需要的体制、机制,都要坚决改掉。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基层社和农村网点更好地发挥为农服务的作用,使之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个坚实平台和服务“三农”的坚强而牢固的前沿阵地,更好地引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新网工程”建设更好地对接起来,助农增收,便利农民生产、生活。要通过“新网工程”建设和市场化改革,使我们的县级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系统创业发展和为农服务的第一线;使我们的企业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系统网络的优势,不断拓展发展思路,扩大经营范围,形成良好的竞争与风险控制机制,尽快培育一批有健全网络,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有发展活力、有为农服务实力的龙头带动型企业。
创新是促进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同样,创新也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动力,创新更是推进“新网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改革才会有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网工程”就是农村流通体制建设的重大创新之举。创新的工作无疑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创新,就是要摒弃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思路和陈规,建立与时代同步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空谈。所以创新要立足于一个“实”字。因此,我们说,求实创新是我们做好以“新网工程”为重点的各项工作的重要一环。
对我们来说,创新的任务很重。我们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按照开放办社的原则,团结和吸引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力量,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搭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平台;要在管理模式上创新,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壮大实力为目标,加强各地、各级供销社的联合与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全系统一盘棋;要在经营手段和经营业务上创新,既要巩固传统的业务阵地,又要跳出传统业务,大力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要善于从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要素加速发展。要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彻底打破过去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用人陋习,使适应“新网工程”建设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