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在综合治理工作起步晚、基础薄的情况下,把此项工作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抓基层、促落实、重防范为重点,着力在"一个管控,二个强化,三项创新,四个到位,五个结合"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确保了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被省综治委评为“2007年度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江西省联社已经是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抓好三项创新 建立长效机制
创新员工军训机制,推行准军事化管理。立足本行业实际,制定了综合治理保卫干部准军事化管理办法,作出了军训规划,严格按部队管理的模式,全面开展军事训练,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全省农信社推行综治保卫队伍准军事化管理目标。自今年初开始对全省农信社600多名综治保卫干部共分5期进行军训。
创新信息网络机制,确保维稳工作效果。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格局,全省挑选了106名政治觉悟和敏锐性较高、有责任感的同志担任省、市、县、乡四级维稳信息员,及时掌握辖内影响安定的员工思想苗头和动态,妥善处置不安稳因素,切实担负辖内每月的维稳信息收集、处理和上报工作。
创新维稳提示机制,杜绝不稳定因素发生。对排查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长期潜在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及时下发“维稳风险提示”,近年来共下发“维稳风险提示”20多期,提出针对性措施,做到提前预防、提前纠正和处理。
实现四个到位 推进和谐平安
管理规范到位。一是达标标准规范到位。统一编制了《安防设施建设规范标准》。同时,对安防产品进行公开招标,降低了价格,规范了品牌和采购行为,改变了过去各县、市自行招标定价造成的品牌乱、价格高、质量低等问题。二是安防资金投入到位。对全省2578个营业网点的“物防、技防”进行统一规划,有计划地落实达标工作。截至2008年6月底,对安全严重不达标的网点进行达标改造1980个,占比76.80%;改造金库1010个,占比63.76%。
矛盾排查到位。一是安全普查到位。全省农信社实行安全稳定每月普查和上报制度,近年来共组织矛盾普查3100多次,一些趋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得到了化解。二是重点排查到位。将内退人员、退伍转业员工、违规贷款数额较大的员工、长期待岗清收人员和受过处罚人员等作为排查的重点,按季排查、重点关注,近年来共排查出重大矛盾纠纷案20多起,杜绝不安全隐患70多起,预防员工上访100多人次。
处罚整改到位。近年来共组织开展了10多次大规模的综治保卫检查,120多次突击性、临时性检查;各设区市有效地开展综治保卫交叉性检查10多次,基层各网点自查面达100%。对检查发现的2000多个问题和隐患,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整改率达90%以上,对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问题,落实整改责任,限期进行整改,确保检查取得实效。
工作协调到位。加强外部横向协调沟通。积极参加省综治委举办的各种研讨班、会议及专题汇报;省公安厅组织的各种会议、培训和工作汇报;江西银监局组织的有关安全保卫工作检查学习等。帮助基层联社协调枪支弹药购置、安防设施达标等问题。
做到五个结合 提升综治成效
综合治理工作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结合。开创了全国农民住房贷款业务的先河,破解了农民建房与发展生产等资金不足的矛盾,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全省农信社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贷款14亿元,累计支持了4.2万户农民购建新房。
综治工作与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结合。在开展综治工作中,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工作范围,和省文明办一道推出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使农民的信用观念得以明显增强。
综治工作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结合。该省农信社已成功开通了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了通存通兑,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开通了银联卡业务、全国范围内实时支付结算、小额支付系统通存通兑等现代支付系统、同城清算系统,推出了ATM机、转账电话等电子银行服务和产品。截至6月底,全省农信社共发行“百福卡”238万张、布设ATM机242台、安装转账电话近1000台,使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充分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
综合治理与农村信贷政策结合。一是做好下岗再就业贷款业务。借助国家的贴息政策,放宽扶持范围和额度,视贷款对象经营项目、个人信用和偿债能力及担保基金额度等情况,逐步将贷款额度放宽。对诚实守信、利用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成功者,根据其还款能力和发展前景,适当扩大贷款额度,增强其创业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积极主动地走进大学校园,主动承担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代理行和部分地区主办行职责,目前在41所高校开办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累计发放助学贷款近1.6亿元,贷款余额5213万元,帮助近6000名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
综治工作与防范道德风险结合。结合综治工作抓实“赌博”专项治理、“红包”专项治理、员工拖欠贷款清理、员工经商办企业、员工亲属经商办企业备案等五项专项治理工作,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有效防范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