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县级农资公司的发展真经
——访河北省金桥农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苏东桥
本报记者 师容

  图为2007年,在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全国百佳经销商评选”活动的颁奖典礼上,作为获奖优秀经销商代表,苏东桥发表获奖感言。

  从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至今,中国农资行业大潮奔涌,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实干的开拓者,他们栉风沐雨、锐意进取,在波澜起伏的改革征途中奋勇争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中,苏东桥,一位从事农资事业三十多年的老农资人,他鼎立一隅,带领河北省金桥农资有限公司(原河北省景县农资公司),在风云变幻的农资市场中,连续十多年来保持企业销售收入以28%的平均速度平稳增长。其独有的经营特色成为农资界一抹骄人的亮色。

  改革大潮,波澜汹涌,苏东桥能够十多年来稳坐桥头,是什么原因?2008年7月,苏东桥来到中华合作时报社,在对苏东桥采访中,记者找到了金桥农资能够稳步发展的 “四大真经”!

  久经考验 “诚信经”

  ——诚信是最具投资价值的绩优股

  提起苏东桥在业内的诚信口碑,打过交道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跟老苏共事,踏实!”

  的确,坚守了三十多年的农资生涯,苏东桥把诚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常说一句话:“亏钱事小、失信事大;亏钱不亏信,亏也不亏;亏信不亏钱,不亏也亏。”

  诚信要从源头做起,做农资,就是做放心产品,无论大厂、小厂、量大、量小,任何一种农资产品只要想放进金桥农资,质量就是头等重要的,苏东桥都要亲自把关,他认为,这是对农民最基本的诚信。

  诚信要用事实说话。十多年来,金桥的网络遍及冀东南市场,金桥送出去的产品,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县、乡、村,任何一道关卡的检测,从没有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金桥农资的产品质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农民心目中,金桥产品就是放心产品,提起金桥的产品,老百姓都可以拍拍胸脯说“没问题”,现在已没有任何机构去检测金桥的产品,这是苏东桥颇感自豪的事情。

  诚信,意味着资金的安全、货源的保证。在金桥农资各个分公司里的库房里都摆放着中农集团公司、贵州瓮福、云天化国际、湖北宜化、重庆涪陵等众多知名企业的农资产品。厂家把货放在金桥农资,根本不担心会有什么风险,因为苏东桥做的比说的多得多。为了践行自己诚信的理念,金桥农资始终坚持年底钱货两清,有的时候货卖不完或价格卖的比进货低而亏了本,也按期、甚至提前付款。正因为如此,当金桥一时资金周转不灵时,各厂家都毫不犹豫的给其发货,因为他们清楚金桥不会无故拖欠货款。在厂家的心目中,苏东桥的诚信不打折扣。

  有这么多的合作厂家,、就意味承担更多的责任,苏东桥绝不会拿品牌盲目发展,他有一套“稳健经营、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苏东桥认为,要想稳健经营,不能盲目追求指标、追求销售量;同时,必须突出经营的主线,即客户关系的质量、市场服务的质量、品牌维护的质量。在苏东桥这里,化肥年销量在5000吨以上或者年利润在50万元以上的品种就是重点。苏东桥会用好政策、大资金帮助厂家在本地创出品牌。对苏东桥来说,负责任就是讲诚信!

  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金桥农资的销售网络也在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金桥建立了“总部+分公司+连锁店+农家店”的新型连锁配送网络体系,现有经营网点800多个,覆盖沧州、衡水以及周边30多个县、市。近两年,农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经销商之间大打价格战、欠款赊销和假冒伪劣严重扰乱了农资市场秩序,许多经销商都反映市场难做,这使一些农资公司的销售量大大减少,但金桥的销售量却是逐年稳步增长。面对如此庞大和复杂的市场,金桥农资又是靠什么来维护的呢? 苏东桥坦言:“做出信誉就会有市场。”金桥承诺,“因市场波动、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货卖不出去,所造成的损失,我来弥补”,这给每位经销商吃了一颗定心丸。说到做到,金桥公司曾根据此承诺向85户业主兑现赔偿额8.7万元。“亏钱不亏信,亏也不亏”,金桥的销售量逐年稳步增长就是证明。

  “日久见人心”,久经考验,苏东桥在农民、厂家、经销商心目中都堪称诚信典范。10多年来,金桥农资公司已经数不清获得过多少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政府、省供销社和其他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授予的各项荣誉。其中,公司连续6年被河北省政府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这是苏东桥“诚信兴企”取得的骄人成绩,也是苏东桥最感自豪的成绩。他说,诚信是最具投资价值的绩优股!长期以来,苏东桥以诚信经营为金桥农资带来了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并对行业的诚信经营起到了巨大典范作用。2007年,在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全国百佳优秀经销商评选”活动中,苏东桥以绝对的票数获得了众多企业的推选之首,在代表百佳经销商发言时,苏东桥感慨地说:“能诚信为农,就能发展壮大。我们面对的永远是生生不息的土地!永远是民以食为天的头等大事!还有永远是那么需要我们的农民兄弟!这是我们的情感所系,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是我们的努力所向,是我们的动力之源!”

  在苏东桥的心中,诚信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不是单纯的兴企手段,更是责任所在!

  精明仁厚“生意经”

  ——给别人留下发展空间,就等于给自己创造发展空间

  靠着诚信经营,金桥农资与全国50多家有规模、有知名度的农资单位建立起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更令人羡慕的是,金桥与很多农资单位结交了深厚的朋友之情。

  与朋友合作,苏东桥有自己一套精明的“生意经”。

  虽说在商言商,企业发展以利益为根本,但是苏东桥的“商道”充满着对兄弟手足相携相扶的感情。苏东桥认为,朋友合作重在相扶相持,金桥与厂家和经销商的关系,是合作伙伴,更是朋友,有相斥的矛盾,有共同的利益,但无论矛盾有多少、利益有多大,都要敞开胸怀、相互理解、坦然相待。苏东桥是这样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在化肥销售淡季时,厂家往往需要资金和仓储支持,只要对方需要,苏东桥常尽己所能,在资金和仓储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当然,苏东桥的“仁义”自然也换回了厂家的“仗义”,销售旺季来临之时,货源紧张,厂家往往会先照顾金桥,保证金桥的货源供应。有人会问苏东桥,这一来一往的,谁得利多一些?苏东桥坦言,做生意不必如此精明计较,只要双方能相互理解,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能考虑对方的利益,今天的“吃亏”就是明天的“沾光”。正是这种相互的理解与支持,使得金桥的资金、仓储、网络和厂家的货源有效结合,大大提升了双方的市场开拓能力。

  因为良好的厂商关系,金桥农资拥有大量的货源优势,但是苏东桥从不会因此“待价而沽”,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中,苏东桥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能光顾自己赚钱,更得让别人赚钱。为此,在与经销商的买卖合作中,苏东桥讲究在“坡度出手”,而不提倡在山头上出手!尤其是在拿到好货,好的价格时。

  苏东桥认为,拿到好的货源,在坡度上出手,给经销商留下利润空间,保证让经销商拿了货以后能够赚到钱;即使有时市场发生变化,经销商赔了,金桥不赚钱或者赔点钱,也要适当给经销商一点弥补,这样经销商才愿意与金桥打交道,大家才能皆大欢喜;再者,“待价而沽”,总喊价高却不放货,容易刺激市场货紧价扬的气氛,别的经销商会蜂拥抓货,造成市场容量过剩,这样的结果是既扰乱了市场,自己也失去了赚钱的空间,后果更为严重。况且在山头出手,当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了,市场是买涨不买落,可能收益还不如在上坡时高。总体而言,山头出手,风险大,占用资金时间长,资金周转慢,收益低,信誉还差了。在坡度时出手,给别人留空间,同时就是给自己留后路。所以做生意不能太过于精明和算计,太过于算计,就把自己的后路给算计没了。

  正如苏东桥所说,精明要用在管理上,做生意、与人打交道,还是要厚道一些。让合作伙伴得到发展空间,就等于给自己创造了发展空间和信誉空间。

  胸怀格局,仁厚待人,这正是苏东桥的经营之道, 这套“生意经”究竟是精明还是仁厚,已分不清了,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说,仁厚就是苏东桥的精明之道吧。

  和风细雨“改革经”

  ——求真务实是改革成功的最根本保证

  十年改革,在许多农资公司大起大落的背景下,金桥农资公司的改革发展就如同苏东桥的性格——稳健前行。然而“稳健”却是来之不易。

  1992年7月18日,苏东桥接任景县农资公司经理。当时企业负债690万元,亏损就达到420万元。由于连续亏损,干部职工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人心涣散。以苏东桥为首的公司新领导班子手中仅有10万元流动资金。怎么开展业务?靠着“诚信”口碑,苏东桥带领一班人马打起几年艰难的“翻身仗”。回想多年前的艰难,苏东桥有几多感慨。是啊,122人的单位,仅1010万元的销售额,就连20万元的进货资金都拿不出,微薄的农资利润,养活100多人都困难,发展又从何谈起?

  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号角吹响。早已在苏东桥的脑海里萌芽生根的改革意识得到了生长的空间。

  适者生存,改革是必然的,大多数的改革都是“疾风劲雨”式的,充满着争执和斗争。同大多数农资公司一样,苏东桥在公司内部进行了体制、管理、经营等一系列改革,但是金桥农资的改革是“和风细雨”式的进行的,并且融入了太多的感性色彩。这也符合苏东桥的性格,正如他说,企业改革就是让大家解放思想、统一思想,让有共同理念的人成就共同的事业,改革不是把人都改走,而是努力把“有本事”的人都留下。苏东桥的改革在人员改革上不动“一草一木”,所有的员工都留下来了。不是不能“动手术”,而是情感所在。苏东桥说:“一起工作这么多年,是缘分,大家不愿走,我更不愿让大家走。”当然,重感情绝对不等于保守,否则在全国县市级农资纷纷“落马”之时,金桥又怎能持续发展稳步前行?

  苏东桥说,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干不成事,有了人才,一心一意干事,没有干不好的事。用人,而不是管人,用好人,从“人本”出发,要让管理产生效益。

  2000年,金桥农资明确提出“公司靠我发展,我靠公司生存”的理念,并制定了一套以激励为主导的管理机制。苏东桥说,作为公司领导,要懂管理、懂经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凝聚人心,做到干部职工心情舒畅、思想稳定、干群团结,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苏东桥管理公司宽严适度,有章法,有人情味。管理就要从规章制度上入手。苏东桥认为虽然“小过不罚则大过必生”,但是“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所以公司真正惩罚职工的事例几乎没有,大量的管理工作内容是表彰那些在平时工作中表现好的职工。

  金桥公司用多项综合考核来考核员工的业绩,公司员工,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有些中层员工甚至比苏东桥挣得还要多,但是苏东桥从未有什么想法,他说,企业发展,就是要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受益,员工挣得多,企业受益更大。越挣得多,越鼓励、越支持,企业发展得就越快,从企业和员工的实际出发才能让管理产生效益,这是最务实的事情。这就是苏东桥,心胸宽广,无欲则刚。而苏东桥对自己的做法则看得很简单。他说,尊重员工的付出,员工才会珍重企业的未来;企业发展了,员工也才会有未来。

  市场在变化,金桥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中,但是激励制度始终是改革中不变的宗旨。改革要创新,更要务实,做领导,当拍板时要拍板,但是苏东桥不武断、不主观,做任何重大决定之前一定会先征求大家的意见。坚持着“求真务实”的改革之本,公司的领导班子坚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与员工同甘共苦。班子的其他成员也都常年坚守在第一线,一年一百多天的法定假期,企业员工几乎很少有休假的。不仅身兼业务员,带头在外面跑货源跑销路,而且在拉板车、运化肥、扛农药、修仓库的人群中也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

  “稳”当头。稳定的团队推进了企业稳健的发展,这就是金桥农资的最大特点。如今金桥农资公司一个人一年人均劳效800万元,与改革前相比,人均劳效增长近100倍。谁说改革一定要是“疾风劲雨”,“和风细雨”之下,金桥农资的改革更是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精耕细作“服务经”

  ——农民是企业的根,没有服务,企业发展就失去了价值

  做了三十多年农资,苏东桥对企业发展和为农服务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农村和农民是企业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没有发展就谈不上服务,这是本钱;没有服务就失去了价值,这是本色”。

  “以服务赢市场”是金桥公司的经营主旋律。多年来,金桥公司始终坚持“业务要发展,服务要先行”的理念,注重提高公司员工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公司制定和完善了《文明服务守则》、《工作人员服务考核标准》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员工的服务技能,要求员工做到:“态度要真诚、语言要文明、服务要热情。”实行德勤绩能与奖惩措施挂钩,开展“阳光服务”,接受农民群众监督。同时公司推行了“统一标识,统一配供,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的模式,大力开展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服务直接走近了寻常百姓家,走到了田间地头,并对顾客公开承诺:“不销售三证不全的商品,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销售变质过期的商品。”建立健全了商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从而树立了“金桥农资”的金字招牌。同时按照国家关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总体要求,免费为农民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安全用药为重点的农资科技服务活动,无偿检测土样1万多份,并结合当地农作物的种植习性、良种选育、科学栽培等为农民提供科学施肥知识,先后百余次聘请农业专家培训农民,发放《测土施肥科学知识》、《肥料科学使用常识》、《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等农业科技书籍和画册近5万余册,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金桥农资公司的服务手段很朴素,也很实在,赢得了众多基层农资经销户和农民的信赖,为金桥农资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势头。1999年3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来公司视察并听取了汇报,对公司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7年公司的化肥销售量增长到23.6万吨,销售额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达到3.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5%,已成为年销售农资商品近30万吨,销售收入可达6亿元的全国“百佳”农资企业,公司先后被国家人事部、全国供销总社授予“先进集体”“文明服务示范单位”、“千县万社无假冒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连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消协“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目前,金桥农资公司已成为一支能左右区域市场资源,并且可以稳定农资价格的力量。

  曾经拥有的辉煌没有使金桥农资人止步,面对风云变幻的农资市场,金桥农资人矢志不渝,决心时刻牢记“文明服务,诚实守信”的经营宗旨,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架起一座座通向和谐与富裕的金桥。

  稳速任我赢

  从1992年接手金桥农资,十几年走过来,苦过、累过、也风光了的苏东桥,也曾感慨十几年的不易。他说,这十多年来从未停步,在持续地向上爬坡。

  是啊,能在县级农资公司纷纷“落马“中勇立潮头,实属不易;能够保持十多年持续稳定的向上发展,并持续保持28%左右的平均增长率,则更令人刮目相看;市场形势越是严峻,对于企业越是考验,2008年,农资市场形势严峻,许多农资公司销售额都在下降,而金桥农资却以更加稳健的步伐驰骋市场,上半年销售额比2007年同比增长75%……

  苏东桥常说自己的性格“保守”,但是当我们回首金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正是这种“保守”才保持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可贵的精神,造就了金桥的稳步发展。细细品味,苏东桥的“保守”有着太多的内涵,它拒绝了现代市场经济中腐蚀行业健康发展的利己主义和急功近利,而坚持将传统的诚信、仁厚、包容、利人等的美德融入企业的成长发展历程,并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它意味着需要坚守诚信,并能成为行业崇尚的行为规范;意味着为了自己,首先要服务他人;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需要依靠人格魅力、勇于承担;意味着要在为社会奉献中成长和发展……

  一个人,一个企业,对他人、社会的用处越大,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保守并不意味着守旧,在金桥,“保守”意味着坚持和稳健。

  稳中求赢,这就是苏东桥,这就是金桥农资。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