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许次纾深得茗理著《茶疏》(下)

竺济法

  细说最佳品茶氛围

  《茶疏》全书约6000字,分产茶、采制、收藏、品第、烹点等三十六则,姚绍宪说他“得茶理最精”,厉鹗说他“深得茗柯至理”。许次纾对茶事颇多见解,笔者印象较深的是他对饮茶氛围的论述。

  品茗消闲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历代文人雅士除讲究好茶佳水名壶外,还十分重视饮茶时的气氛环境--用如今之流行用语,称之“氛围”更为恰当简练。许次纾对此颇有研究,他认为品茶应在“心手闲适”(心情舒畅、悠闲)、“披咏疲倦”(吟诵诗书疲倦)之际,并在“风日晴和”、“茂林修竹”、“清幽寺观”、“小桥画舫”等优美环境中进行。在《饮时》一章中,他将品茶的最佳氛围分列为:

  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下列情形则不宜饮茶:

  作字,观剧,发书简,大雨雪,长筵大席,翻阅卷帙,人事忙迫及与上宜饮时反时。

  还有一些“不宜近”的地点、情形:

  阴室、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热斋舍。

  与许次纾同时代茶人张源在《茶录》中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日神,二客日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他认为饮茶者越众,则离品茶真趣越远。许次纾则认为不同之客当待以不同之茶:

  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之火,酌水点汤。量客多少,为役之烦简。三人以下,止若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用一童,汤方调适。若还兼作,恐有参差。客若众多,姑且罢火,不妨中茶投果,出自内局。

  这是他对饮茶氛围的补充。

  许次纾笔下的饮茶氛围,是传统文人茶的典型代表。所论氛围,不仅指自然环境,更包括社会环境。作为品茗的首要条件,首先是社会安定。茶兴盛世,盛世喝茶,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茶文化作为休闲文化、和谐文化、修身养性之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愿天下爱茶之人珍惜。 

  “三巡”之说别有情趣

  许次纾认为名优绿茶以一巡、再巡为好,他在《饮啜》一章提出的“三巡”之说颇有生活情趣: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

  “三巡”之说可能是从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茶诗名句“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生发开来的。比较之下,“佳人”之比高雅,“三巡”之说则有亵渎女性之嫌,属于俗文化。

  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有“三泡”之说,与“三巡”之说异曲同工,显然源于“三巡”之说:

  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

  虽然茶饮有益身心健康,但不宜太浓或多饮,《茶疏·宜节》提倡的常饮但不多饮的主张富有科学道理:

  茶宜常饮,不宜多饮。常饮则心肺涪凉,烦郁顿释。多饮则微伤僻肾,或泄或寒。盖脾土原润,肾又水乡,宜燥宜温,多或非利也。古人饮水饮汤,后人始易以茶,即饮汤之意。但令色香味备,意已独至,何必过多,反失清洌乎。且茶叶过多,亦损脾肾,与过饮同病。俗人知戒多饮,而不知慎多费,余故备论之。

  茶多生籽,但需以茶籽直播,如无性扦插则不结茶籽,故茶有“坚贞不迁”之美誉。且茶香袭人,甘美芬芳,饮之身心舒畅,美感良多,我国传统婚礼中多有茶饮,取其吉利美好之意。许次纾《考本》一章中对婚礼茶也有记载:

  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礼失而求诸野,今求之夷矣。

  《茶疏》还有诸多亮点,限于篇幅,本文不作一一介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