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即将上市,籽棉收购价格成为业界的热点,也是棉农最为关注的话题。最近,棉农纷纷致电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询问籽棉收购价格,棉农普遍认为,今年籽棉收购价格应高于去年收购价格。从棉农合作分会最近的一项调查资料中也显示,棉农对棉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棉农之所以有这种期望,只要想想今年迅速飙升的农资价格,就不难理解。但是,业界分析人士一直慎谈棉价,原因是2007/2008年度皮棉价格走势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期,棉花供需、国家调控政策等因素像迷雾一样使人们很难作出大胆判断。笔者认为,棉农对棉价期望可能要落空。
棉花供需:一团迷雾
据国内一机构统计,目前我国纺织企业年用棉量约1200万吨,2007年的实际产量750万吨,每年大约需进口棉花400万吨以上来弥补国内缺口,中国纺织企业平均月理论用棉100万吨。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分析,实际用量应该是小于此数字的。从目前纺织企业开工率看,国内纺织企业月用棉量不会超过60万吨。新疆棉花产量约290万吨,从铁路运输来看,上年新疆棉花转移到内地市场的棉花总量不少于230万吨。据海关统计,2008年1月-6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2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0.8万吨,增幅11.7%。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累计进口棉花约204万吨。全国纺织企业在2007年8月的库存皮棉量300万吨(估计数)。从2007年9月至6月共有10个月时间,按上述统计,扣除新疆纺织企业用棉量后,国内纺织企业一个月棉花消耗量也在90万吨以上。按这样的消耗量那在国内市场中棉花就会存有大量的缺口,棉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事实相反,棉花在实际供应中出现富余,棉花在销售中一度出现滞销情况。深究原因只有一个:纺织企业用棉量下降了,月用棉量下降很多,不能用以前中国纺织企业月平均加工消耗棉花量来衡量市场供销变化了。那么上半年中国纺织企业实际月用棉量是多少?上半年加工棉花总量是多少?真是一团迷雾。
根据棉农合作分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棉花面积较去年下降1.3%,再加上气候等因素影响,棉花总产不会超过750万吨。2008/2009年度,棉花消费究竟是多少?我们判断,中国棉纱产量仍会保持一定增速,但增速下降。
植棉成本:居高不下
自2007年10月以来,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在高油价的拉动下,农资特别是化肥价格上涨60%—80%。根据棉农合作分会最近对来自全国14个省市2000多份调查资料分析得出:仅地膜、化肥投入就比去年每亩平均多花141.5元。今年在棉花生长前期,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雨水偏多,病虫害重,杂草多,棉农在防病虫及除草等管理上投入远高于去年。截止到目前,据河北、山东等地棉农反映今年用药花费就比去年多四五十元。劳动力价格上涨幅度也很大,种棉花又费工,这给主要靠外来务工人员支撑的新疆棉花生产造成一定压力,成本上升幅度很大。中棉所调查结果显示:仅上半年全部植棉成本较去年上升135.7元/亩,同比增幅达到29.3%,其中物质费用上涨109.0元/亩,人工费用上涨26.7元/亩,全年成本上涨将达到200元/亩。若按去年籽棉售价3.0元/斤计算,要想使棉农保持去年的收入,必须亩产有13%的提高,而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所以,棉农只能期望较高的收购价。
棉纺企业:惨淡经营
对加工企业来说,2007年籽棉收购价格相对较高,但连续10个月来,皮棉销售价格却低调平稳,甚至一度出现购销价格倒挂,只是由于食用油价格较大幅度上涨,棉籽、棉籽油等产品身价倍增,才在一定程度上撑起了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由于本年度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国际粮价暴涨暴跌,纽约期货多次出现涨停、跌停,现货价格也随之波动。今年3月以来,国际棉花价格大幅下挫,期货跌幅一度到了20%左右,而国内现货价格相对平稳,一度外涨内跌,流通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对于棉纺企业来讲,人民币升值,使棉花进口处于两难境地,劳动力成本上升20%-30%,原材料、能源价格分别上涨至7.9%和3%。根据中国棉纺协会调查,棉纺行业中,2/3的企业实际利润率只有0.62%,这些企业基本处于亏损边缘,只有1/3的企业经营还算令人满意。纺织行业完成洗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在短期内拉动棉价。
成本的上升,使全行业利润不断下滑,货币升值压力,从紧的货币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约束,进口新型纺织机械设备退税取消以及市场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让纺织行业的经费雪上加霜。
调控政策:支持乏力
滑准税下调,这无疑对纺织行业是个利好消息,但纺企仍不买账。来自财政部的消息,从2008年6月5日到10月5日,对限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的棉花实施临时滑准税政策,将进口价格较高品质的棉花从量税从570元/吨降低至375元/吨,但目前纺织企业困难重重,仅213元/吨的成本下降并不会改变企业和行业的运行情况和经营效益。国家实施滑准税,本应是调整国内外棉花差价,保护棉农利益,眼下看,对籽棉价格影响不大。最近纺织出口退税率由11%恢复至13%,但在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式下,这种支持略显乏力。信贷政策从紧,使一些中小企业贷款更为困难,国家为保护棉农利益,保证收购正常,不给农民打白条,在新棉收购企业的贷款上,农发行都有明确的支持政策,但也明确了支持的对象,一些分散棉区就没有大包型轧花厂,收购资金困难,这些地方的棉价都偏低。另外,为了控制棉价,在贷款额度上也做了限定。
这种信贷政策虽有利于棉花加工质量,但无利收购市场的活跃,籽棉收购价格难以上升。
粮油价跌:棉价难升
今年2月-3月国家连续两次提高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提价后的最低收购价比2007年增长了9%-10%,小麦比2007年增长4%-7%,而生产资料上涨60%以上。提价的初衷是保护农民利益,但收效不甚理想。限定了最低收购价,实则是一个粮食收购指导价,最近粮油价格出现齐跌,尤其是食用油价格跌幅最为明显,这极不利于棉籽价格提升,籽棉的价格被打了折扣。
总体看,棉价达不到棉农期望值,棉农惜售心理加剧;下一年度,棉价将“低开——稳走——趋高”。如果价格离棉农期望值过远,那么必将导致棉农来年植棉积极性降低,植棉面积下滑,将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作者系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