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外资大举进军 我国农业产业链安全亟待加强


  最近“高盛养猪”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有人称,“这是在偷袭中国农业。”不难看出,它是冲着我国养猪业的高利润而来。为什么外资进入养猪业能引起这么大的震动?专家称,目前,国人的餐桌食品结构正在改变,粮食米面的消耗量开始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肉、蛋、奶等,所以这几个基础产业链的安全是国家密切关注的。尤其是猪肉,不但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同时又是中国餐桌上的主要消费食品,而且养猪的饲料又与外资控制的大豆、豆粕有密切关系,这使得猪肉对于产业安全的敏感度大为增加。“高盛养猪”想要获得超额利润率会从哪里来?“一是国内市场庞大,还可以供给国际市场,销售不成问题;二是中国拥有世界几乎最低的劳动成本,猪肉的生产成本容易控制;三是价格上涨空间最大,便于包装上市,获取投资题材;四是如果控制该行业,则可以获取持久的超额利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说。

  无独有偶,德意志银行也开始涉足中国养猪业。2007年,德意志银行面向全球发行了“德银DWS环球神农基金”,这个基金投资于以农产品为主的食物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不同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中国。此外,德意志银行还准备收购中国国内的养殖企业。有消息称,德意志银行有可能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国内某大型养猪场30%的股份。 

  据了解,目前,除了直接收购养殖场之外,外资进入养猪业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注资或收购饲料企业扩展市场。艾格菲是一家在美国上市、以动物营养饲料开发为主的公司。目前它已经在我国全面收购了百世腾、汇杰、禾杰等著名饲料企业,并将其中国总部设在了产猪大省江西。完成收购后,艾格菲一面通过国内的饲料企业巩固原有市场,一面投入资金将被收购公司原来单一的饲料生产线向生猪养殖业扩展。目前,艾格菲旗下的百世腾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养猪事业部,在上海、江西、广西、福建四地全资收购了26家养猪场,年出栏可达50万头,他们的目标是在年底前达到100万头。

  双刃剑效应

  专家一致认为,外资涉足中国养猪业是把“双刃剑”。好处在于能帮助中国的养猪产业实现规模化、科学化养殖,进而提高猪肉供应量,也为相关产业的规划化、专业化发展提供经验。高盛目前在上游控制的养猪总数量不过150万头,而我国每年猪肉的消费量足有6.8亿头,影响还不大。

  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有可能会使养猪业走向一种区域性的垄断。外资的大举进入虽然不致在国内造成全行业的垄断,但是由于我国生猪养殖及消费的区域性,外资的进军却足以使它在局部地区获得价格上的控制力或影响力,而且可能控制养猪业的产业链条。

  不仅是养猪业,外资对我国农业产生的冲击已经很显现,最明显的就是大豆。去年年末,大豆油的价格开始狂涨。原因在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经与世界接轨,而在国际资本的博弈中,如果我们不占据这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那么就会丧失掉自身的优势。由此,我国在丧失大豆的自主定权后,跨国企业却“通过一手垄断大豆进口权,一手掌控我国大部分植物油压榨企业,在豆油价格暴涨中赚得盆满钵满”。目前,我国60%的大型大豆加工业已经被外资控制,我国也成了大量进口大豆的国家。专家称,在非农产品市场上,“外资圈地”也有类似的威胁。以奶业为例,虽然生产、销售都是由国内企业来完成,但是奶牛及奶制品的加工技术都严重依赖国外,因此相当一部分利润已经被国外拿走了。尽管从8月1日开始实施《反垄断法》,但由于农业相关产业的集中度并不高,所以不能对外资进入实行有效的监管。

  专家认为,外资进入中国农业不单纯是农业的产业安全问题,还包括轻工业中的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安全问题。

  正确对待产业链上的威胁

  如何有效应对外资进军我国农业带来的风险?专家认为,关键是不能把粮食及其他非农产品(肉禽蛋奶等)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产业让国际资本拿走。因为国际资本惯常用炒作高利润、高回报的操作方式来影响产业的发展,久而久之,本国的产业就会失去竞争力,而农业具有刚性需求,属于不可复制的产业,其对产业安全的要求比工业要高出很多,所以我们要对外资渗透中国农业的举措保持高度警惕。在产业投资政策上,一定要把农业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我国,以养猪业为例,虽然中小散户是生猪养殖的主力,但是他们却恰恰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力量,贷款难、成本上涨、疫病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专家认为,成功抵御外资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清洗的关键在于需要用政策扶持中小养猪企业,而非生猪养殖大户。金融企业控股中国基础产业,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利于投资增加,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但可能引起过度炒作、价格控制,资金骤然撤出会给中国带来危机。

  养猪业自身也要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猪肉产业链上的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出现上下游一条龙的产业链运营模式。如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集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十大产业园已经呈现一定的规模效应,而新希望集团也在向上游延伸。

  防范风险 政府要“挑大梁”

  今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发文称,生猪扩繁场最高可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00万元,而大多数专家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猪业的危机。

  专家认为,政府不仅要通过减税、增加补贴和扶助措施来改善我国农业的现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而且需要从农业产业升级的高度来进行调解。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规模化生产,集中优势的资金和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并且加大对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 另外,要想排除或抵御农业的危机,政府还需要增加一种紧迫感与危机感,即对农业要预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抵御措施,在必要时可以动用国家资本的杠杆。

  还有专家建议,政府有必要加强综合性的产业调控,建立对产业安全的科学评估机制。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我国的“外商投资指引目录”中对外商投资的行业都会有一个允许与不允许的规定,允许的还会有一个清晰的门槛要求,如产能要在10万吨以上等等,但是对于这样门槛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可能缺乏详细的评估。当然,还需要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能够对各个相关部委的产业政策或产业决策进行协调,提供宏观的统筹方案。

  (农 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