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危局”,越来越让金融监管决策层感到不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货币政策、信贷管控等政策措施上实施“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方式似乎并不完全适合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有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遭遇解聘。而造成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紧缩信贷政策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
今年以来,为了控制通胀压力,央行采取了回收流动性的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严格限定各个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这样的调控背景之下,商业银行理所当然地更愿意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投放给风险较低、收益更好的大中型企业,这对于原本就面临融资瓶颈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于雪上加霜,成为紧缩的货币信贷政策的牺牲品。
据银监会统计,今年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日益严峻的中小企业生存危局,使金融监管层越来越意识到调整信贷结构的紧迫性。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财政部,甚至包括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内诸多部门,纷纷对中小企业发展施以援手,参与部门之多、政策范围之广可谓空前。
作为国家货币政策决策部门,央行近来的“救市”动作颇为引人注目。从今年5月份与银监会联合发文,鼓励各省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到悄然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加商业银行投向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再到日前在第二季度货币形势分析报告中,积极评价民间借贷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建议加快民间借贷立法工作,通过引导地下金融阳光化,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一连串的政策调整,显示出央行对于调整信贷结构、挽救中小企业发展危局的急切态度。
虽然“救市”措施不少,但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央行的诸多措施中真正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或许只有扩大商业银行可放信贷资金规模。鼓励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及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倾向于一种长期利好。有专家表示,虽然有数据表明中国民间充斥着巨额的资本、隐藏着巨大的信贷潜力,但要在短时间内释放这种能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小额贷款公司模式还是规范民间借贷形式,都无法承担这个使命。
首先,民间借贷行为是否愿意接受监管部门的规范,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民间借贷由于不受金融法律规范的约束,其放贷收益远远高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民间放贷人是否愿意放弃高收益而接受阳光化“收编”,现在还很难判断。其次,虽然国家开始鼓励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扩大试点,但由于初期的数量限制,能够吸引的民间资本还很有限,另外参与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是否能够按照监管部门的预期将信贷资金投放到中小企业中去,现在形势也不明朗。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既要实现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救援”,又要按照监管部门的政策设计预期去运行,只有通过正规商业金融机构来实现。正如有专家所言:要尽快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应该将眼光首先放在盘活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存量信贷资金上,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民间潜在资本,对于现在急需“救援”的中小企业而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现在操作上最可行的措施,是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并严格督促、监控新增信贷规模落实到中小企业融资中去。
此外,从支持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尽快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融资机制。可以考虑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以及逐步探索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回流机制,国家可以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按照信贷总规模的一定比例,形成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制。
据悉,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在税收方面,有可能把中小企业起征规模标准从年纳税额30万元提高到约50万元。这对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而地方政府也开始探索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日前辽宁省政府在一份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倡全国性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增加幅度较大的,辽宁省将给予奖励。
有市场人士表示,时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只是信贷结构不完善长期积累的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而类似宏观信贷结构问题,在农村金融领域也存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三农”贷款及中小企业,历来都是被商业金融忽视的弱势群体,因此应该成为国家宏观信贷结构调整需要特别“关照”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