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26日,原计划一周完成的15万吨收储计划进度缓慢,截至8月26日只收了74100吨,导致收储被迫延期至31日。从目前市场来看,第一轮收储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部分企业准备不足,同时仪器化公检的条码棉数量不多,导致收储难以改变棉花市场的弱势格局。受此影响,郑棉最终未能背靠13800元/吨的支撑反弹,在现货持续下跌的拖累下,郑棉再次破位下跌。截至26日主力1月合约较上周同期下跌360元/吨到13665元/吨,其持仓增加10410吨到114530吨。同期郑棉总成交量减少122050吨至266030吨,总未平仓合约增加8240吨到184130吨,日均换手率上升至30.12%。数据显示,郑棉交投依旧清淡,缺乏足够人气与资金支持是郑棉破位下跌的主要原因。在现货棉价没有走强,郑棉没有放量增仓前,跌势仍将延续。
从市场反馈的消息来看,第一轮收储未能达到目的,第二轮收储将继续进行;由于美元升值减弱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增加了企业的收益,纺织企业有好转迹象;同时市场传言政府将针对纺织分行业提供政策支持,因此下游纺织市场有望逐步走强。但主要消费国美国依然没有摆脱次贷危机的困扰,纺织品出口短期难以好转,纺织企业再次大量囤积棉花的可能性很低,下游消费短期难以恢复,仍将对棉价形成一定的压力。在此情况下郑棉延续弱势格局的概率极大,保持空头思路不改。
由于美元持续升值抑制了包括棉花在内的国际基础商品的反弹力度,中国进口棉主港报价仍维持低位水平。该周,两大棉花出口国印度与美国E/MOT地区2级皮棉1%税率进口成本分别为13494元和13617元,滑准税下进口成本分别为13888元与13962元/吨,与同期CCI 229指数13862元/吨的价格对比来看,进口棉仍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进口棉价偏低是国内现货棉价维持弱势格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来看,在国际ICE期棉未能摆脱周边农产品的束缚上涨并带动中国进口棉价上涨前,国内现货棉价将延续弱势格局,并拖累郑棉继续下挫,在大的趋势没有改变前,盘中出现的弱势反弹将是卖出棉花的机会。
该周期现价差仍在底位运行,指标811合约与CC Index 328指数价差缩小至202元/吨,而同期现货9月合约与该指数价差缩小至-452元/吨。期现价差虽创年度新低,但距离历史-506元/吨最低价差仍有300余元的空间,在现货持续下跌的拖累下,郑棉有望继续跟随期现价差跌至13300元/吨一线,谨慎看跌郑棉。
数据显示该周郑棉期转现2160吨,郑交所注册棉花库存减少9500吨至322800吨;注册仓单与有效预报合计40780吨,下降幅度略高于上周。预期在9月合约交割后,库存将下降至低位水平,库存缓慢下降显示时常买盘依旧受到制约,在9月合约交割前,弱势仍将延续。
技术上,该周郑棉缩量破位下跌,主力1月合约前期13800元/吨低点支撑失守,郑棉将随现货下跌至13300元/吨一线的强支撑位。但近期市场政策面存在变化,谨慎看跌逢高少量卖出为宜。
(杜 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