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9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九月棉价将止跌上扬

辛 茗

  2008/2009年度已经来临,然而2007/2008年度棉花商业库存仍旧不小,即使新疆棉收储的救市政策也没有挽救棉市脱离低迷弱势的困境。眼看着,棉花加工企业又要开始收购籽棉,然而对收购价格的定位上却难达成共识。棉花企业因为至今仍旧疲软的行情不敢也不肯以去年的价位收购,棉农却在生产资料大幅涨价的基础上再度提高了对籽棉收购价格的期望,至少要比去年高。然而在棉花企业中,他们对新棉市场的预期也产生了分歧。任何对市场的预期都只是预测,我们都不能妄下定论。这些预测也仅仅是为自己判断市场提供依据,市场掌握在自己的判断中。该文讲述了对棉市走向的乐观预期。

  在棉市极度低迷时,国家从多方面平衡和稳定考虑,8月21日开始收储15万吨新疆棉,至31日本次收储己经结束,共收储81300吨,未完成收储计划。收储期间国家延长过收储时间,棉企交储积极性似乎不是很高,而在国家收储期间棉价又出现小幅下滑。今年9月新棉花年度将出现三方面实质性冲突。

  一、棉花资源少与纺企基本需求的冲突。在国家收储8.13万吨后,9月期间结转可供棉花数量己经很少,而在棉市低迷时新棉批量上市时间往往会出现推迟,这也是棉花低价区间市场对疲软棉市的一种必有反应。棉花信息网统计7月工业棉花库存只有114万吨,商业棉花库存仅为94万吨,国家又收储15万吨,7月—8月外棉价格高于内棉进口量甚少,部分企业棉花进口配额也开始上交,发改委准备再次分配。8月份耗棉量以今年平均月耗棉量70万吨计箅,国内棉花结转总量预计在100万吨左右,目前完全处在紧平衡状态。如果新棉批量上市时间推迟,那么这种低迷紧平衡状态将被打破,棉价出现一波反弹行情。如果新棉大批量按时上市,棉企纷纷抛售,则棉价将继续向下寻找底部。根据近几年新棉上市情况来看,没有出现新棉上市即抛售现象,都是新棉上市之初有一波或大或小的上涨行情。

  二、棉市低价与棉农高期望的冲突。近几日个别地方小范围开始收购籽棉,己感受到棉农对收购价格的不满情绪。在调研中发现安徽、山东、江苏棉农对高等级籽棉(衣分38%以上)棉农希望最低价3.20元/斤,三级籽棉衣分37%最低在3.00元/斤以上,价格再低就持棉看行情。棉农直观价格是种棉成本提高和粮食收购提价,籽棉收购价格当然要提高。许多棉花加工企业也开始调研新棉收购行情,普遍对目前价格都感到有压力。新棉批量收购还没有全面开始,在籽棉价格认识上己出现分歧。

  今年与去年相比确实有些不同,去年食用油大幅上涨,粘胶也大幅上升,收购籽棉就是不赚钱,在棉籽和短绒上还可以赚到钱。今年食用油下跌,粘胶价格企稳难涨,只有从收购籽棉中获取利润。也就是这一点让今年籽棉收购与棉农矛盾的冲突更加直接。所以短期内在籽棉收购时价格相持局面将会出现。棉农不能长期持棉,但短期价格争取能力还较强。8月28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报告上指出,今年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建议适时提高粮食价格。同样要稳定棉农增收,必须适当提高籽棉收购价格。从政策面看棉农今年收益不会低于去年,在籽棉收购相持阶段,国家完全有可能扩大棉花收储数量同时延长收储时间,以促棉花市场稳定,确保棉农相对增收。

  三、资金的冲突。新棉收购初期棉企资金相对处于优势,到9月中下旬棉企均可拿到新棉收购贷款。由于市场疲软,今年棉企在收购籽棉时会显得更加谨慎,在市场没有变化情况下不会大量收购,只能是以小量收购顺价销售为主。纺企基本需求依然维持在库存很低,只能接受顺价销售价格。市场主动权开始逐步转向棉企,棉企主动权能掌握多久很难判断,至少在新棉初期拥有主动权。因此棉价会在新棉上市初期止跌,也有可能出现小波行情。

  从郑棉期货看,7月29日至8月29日郑棉仓单从3101张己减至1514张,一个月仓单降幅达51%,有效预报停留在400多张。由于期现倒挂郑棉9月合约到期交割仓单还会继续快速流出,短期内仓单对做多压力将不存在,技术图形也显示棉价严重超卖,有强烈反弹要求。另外近期美元快速升值从7月中旬到至今升值己达7.3%,但美棉种植成本大幅上升,短期内不会破位下跌,仍然会高于国内价格运行。而人民币汇率从7月中旬到现在也回调约0.3%,棉花进口的换汇成本在提高。在短期内美棉价格仍引领国内棉价,对国内棉价形成一定支撑。

  在9月份棉市展开上述冲突过程中,笔者还是倾向于新棉上市初期棉价止跌后有一波行情。因为现在对今年实际总产量和明年实际棉花消费趋势都不明朗,所以这个时期棉价在市场多空因素冲突过程中只会出现企稳反弹可能。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